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总算明白语文提问方法

    1语文提问方法

    “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想知道语文提问方法吗?现在,小编就整理出语文教学的相关信息。

    1.激发兴趣,质疑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去体悟、去思考、去总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给学生充分说话的自由和权利,要善于对学生星星点点的思想火花进行捕捉,把学生的见解总结出来,培养学生质疑的乐趣和创新的思维。若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考虑比较成熟,但不会表达,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疑惑不解,教师就要及时解惑、点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由教师给学生填塞真理的教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探求知识。

    2.旁敲侧击,启发诱导

    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精彩的地方从历史、政治等其他角度来提问或反其意进行提问,如“反过来写行不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可以增加问题和文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时代背景和文章的理解;可以进行书面提问,也就是在预习的时候将问题印到提纲上,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便于学生带着问题求解;也可以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针对课文中需要提问的地方创设一个场景,利用表情和手势把某种情境创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图片0]


    3.抓住关键,提纲挈领

    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之前,首先应该吃透学生和教材,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这些问题必须是体现文章重难点、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的,必须由浅入深,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引学生入境。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在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如此提问就可以提挈全篇,在紧要之处提问,使学生懂得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论敌偷换概念,并且理解全文的脉络和写法。

    4.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如果课堂的提问仅仅是直来直去,就肯定没有较强的启发性,这会阻碍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果以“活问”“曲问”的方式将问题提出来,就会让学生去动脑筋,他们只有“跳一跳”才可以解答。比如:在上《桃花源记》这节课时,为何桃花源村的人反复叮嘱他不要告诉外人,渔人却不守诺言告诉了太守?有什么用意呢?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呢?这种富于技巧性、因势利导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

    1.循序渐进法

    遵循提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我对一些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常采用“循序渐进法”,以减缓坡度,让学生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渐渐进到精英处,解决难点。如《惊弓之鸟》,我在指名朗读第一小节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各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更羸的射箭技术是多么高超,他不是在某一地方,而是在整个魏国都是很有名气的射箭能手。要求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句子也可采用这种方法理解,这样把学法和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这样也为理解“更羸看到一只大雁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怎么知道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做了很好的铺垫。

    2.咬文嚼字法

    一篇课文有详有略,对学生来说也有易懂与不易懂的内容。学生不易懂的大多集中于详写的部分。那么教师应抓住内容的细节处设计提问,这样由点及面,层层导入,追本溯源,教法到位了,学法自然形成。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我抓住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走过来,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这个重要细节为着眼点提问:齐威王为什么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齐威王如果不骄傲、轻敌,第二次赛马能不能赢他呢?怎么赢?这样,不但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特点及文章内容,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学法,从而也清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再如《李时珍》一文中“亲口品尝”一词,采用嚼字法提问:“品尝”这个词以前学过,是什么意思?本课李时珍品尝什么?与以前学过的品尝意思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掌握了理解字词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图片1]


    3.悟情达意法

    有些学生不易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没有经历过,就是说无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悟情达意,我一般是先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面贴近,且容易回答而又与将要提出的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做到以情悟情,得到学法。如,《小音乐家杨科》一文中,“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这一句话所体现出的杨科对小提琴的那种热爱、痴迷之情,学生一时无法体会到。我在讲读课文时,先讲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我们上次看的电影《独生女》中,小主人公只是一位九岁的女孩,却干了许多大人干的活,特别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跑了那么远的路去医院为妈妈换回了氧气袋。一路上,她还不停地说:“妈妈,你等着,我就回来!”正是对妈妈的爱,而使她产生了勇气和力量。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码?”学生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有一个家在农村的学生说,一个漆黑的夜晚,最疼爱她的奶奶老毛病犯了,昏迷不醒,家里只有妈妈和她,妈妈在照顾奶奶,她一人为了救奶奶,竟走了三里多地,途中还经过一片坟地,终于喊来了村医生,救醒了奶奶。在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后,我提问:“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这股力量指什么?学生很快心领神会,答准了问题。为了悟情,教师也可设境提问,如借用已学过的古诗,通过听或说,进入某种情境,从而达意。

    3语文学科课堂提问方法探讨

    1.要立足根本点。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源有本。提问教学应立足根本,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抓住教学重点和关键,蓄意而问。不能脱离教学对象,随意而问,或舍本逐末,甚至不着边际、离题万里。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应就作品的矛盾冲突、周朴园等人的性格特点、作品的语言特色等方面设置问题。

    2.要紧扣情节点。提问是有意识地通过一种特定的模式,更好地教学,提问要切合所授对象,促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并在思考中自然趋向于课文情节的扩展,构设课文的大体框式结构。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小说、戏剧、诗歌,都有其“情节”,即文之写作思路。导向性较强的问题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让学生于无意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或生活经历“理解”文章的思路,不仅可以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更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作者为什么要首先论述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呢?这其实是在分析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展开行文,若不解决“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则如何解决“正确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呢?只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就势必会加深他们的理解,进而强化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3.要突出兴趣点。杨振宇博士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无论是教学欲成功,抑或学习欲成功,都应以兴趣为催化剂,一切的“强行”、“高压”都会阻碍教学或学习正常进行。采用提问教学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主观能动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作者为什么要从小学时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起篇而不直截了当地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