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比较圆满地完成第一科语文考试,考生备考时需认真研究答题策略,尤其是遇到试题偏难的情况,要有应急的答题策略。 想知道高考语文答题方法吗?现在,小编就整理出语文学习的相关信息。
一、两种答题方法及其运用
笔者从多年的临考指导中摸索出一点经验,做高考语文卷大体上有两种答题方法。一种是常规答题法,按照题号一一做下去,不打乱先后顺序。另一种是非常规答题法,不全按先后顺序答题,而是考生根据自己答题的进度,临时打乱顺序,尽可能地抢分。常规答题法适用于试卷偏易、答题顺利时,非常规答题法适用于试题偏难、时间紧迫时。
一般情况下,做高考语文卷要按试题的先后顺序进行,尤其是第Ⅰ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按先后次序作答。第Ⅱ卷可按先后顺序试着作答,但从语言运用到作文的答题顺序就值得研究。如果时间富余,仍然可按先后顺序作答,也就是整场考试都采用常规答题法;如果时间紧迫,就应先写作文,最后再来抢做语言运用题,即采用非常规答题法。
二、答题顺序的调整
做高考语文卷不能随便改变答题顺序,需要调整的地方平时就应当反复训练过。下面就谈谈调整顺序应注意的问题。
试卷作答到达全国卷的第五题(新课标卷的15题)结束,也就是作文之前的语言运题前面,可以算一个时间分界点。在这里看看所剩的时间,如果时间宽裕(可能试题相对容易),就可以按照常规答题法依次做下去;如果所剩时间不多(可能试题相对偏难),就要采用非常规答题法。
到分界点还剩下70—80分钟,就可以按照常规答题法依次答题,最后写作。当然,作文前面的几道小题分值不大,不要逗留,应该尽快做完,给作文留出足够的时间。
[图片0]
到分界点如果只剩下60分钟左右,就要采用非常规答题法,及时调整答题顺序。此时调整是否果断、得当,决定了考试的成败。因此,要毫不犹豫地调整做题顺序,先写作文,最后再抢做几道语言运用题。这样调整的好处是可以保证大分值的题得到较高的分数。有足够的时间写作文效果自然更好,作文基础好的考生有可能拿到50分左右,表达水平高的还可能得更高的分数。
到分界点只剩下60分钟,如果仍按常规法先攻作文前的几道小题是很危险的,即使答得完美,也只是十几分,何况不一定能拿到满分。很多同学预计十多分钟可以拿下这几道题,结果往往是用了15分钟,甚至20分钟。考生大都有寻求完美的心理,往往会埋头雕琢,等做完这几道题才发现时间所剩无几,最后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赶作文,即使才思敏捷,能一挥而就,质量也不会太高。如果考生作文基础差一些,就有可能写不完,那就痛失作文这半壁江山了。即使前面的语言运用拿到10分,如果作文没写好,只拿到36分,那么两项只得46分。如果保住了作文,拿了50分,即使语言运用才拿到6分,也是56分,显然要比前者高出10分。
2现代文答题方法探索
1.理解句子的方法
如《大河家》这篇文章第15题的第一问:理解“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这就要联系语境,理解大河家所起的“沟通”作用,即(1)大河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2)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3)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所以,解释一个句子的语境义,就要联系语境,归纳句子在文中涉及的信息,即用归纳法解答句意。
又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5小题的第一问: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表明天色已晚。难道只有这一层含意?我们应从太阳联想到主人公黑妮,这句话表现了黑妮的什么品质或精神呢?这句话表现了黑妮一天的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所以,理解一个句子的联想义,就要由物及人,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即用联想法解答句意。
再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第五题第15题的第一问: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煤油灯如同家产,表现它的宝贵。那么,“累世的家业”隐含着什么深意呢?这句话中隐含的深意有:(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宝贵的;(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财富。所以,理解一个句子的隐含义,就要由浅入深,由物及人,探寻句子内在的情感,即用剥笋法解答句意。
[图片1]
2.分析综合文意的方法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第五题第17小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全文,筛选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的信息,结果找出三个信息,再概括回答。即(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2)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第一步。所以,回答一个问题的多项义,就要分析筛选它的信息,即用筛选法解答问题。
又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第五题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第一、三自然段,分析产生孤寂之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孤零零一个人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城一片黑暗”。依据这两个原因,可以概括出答案。所以,回答一个问题的原因义,就要分析它的内在原因,即用分析原因法解答问题。
3高考文言文答题方法
1、要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把握,还原它的语境。在语境中体察它。
2、之后要先打量这个句子,而不能急着翻译。
大量句子重在打量这个句子的难点,明确难点,然后做重点的突破。看看让翻译的这个句子哪个实词重要,哪个虚词应该怎么处理,有没有特殊句式要注意的。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先易后难,由已知推未知,逐层突破,层层递进。 实词要注意是否有词类活用,一词多译是否准确;连词要注意上下句的关系;句式要特别注意: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 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 .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的特色,这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不空忽视的。
3、对重点明晰,并作重点突破后再按照先直译后意译的方法去逐字落实。
4、译完之后一定要检查,读句子,看看是不是还有语句不通顺,搭配不得当的地方。
关于对人物性格品质把握的选择题 这个题是不该丢分的,因为这道题只要大家读文了,对文意的大概了解了,就该做出正确的选择。方法是要求,审清题干要求,特别注意“分别”或者“直接”、“间接”等字样,采取排除法即可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钟离意“仁于用心”的一组是( ) 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②遂令建进药而死 ③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④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⑤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⑥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③⑤⑥ 结合对文意的把握我们可以知道②是“间接”表现,⑤说的是钟离意不受贪赃之物,表现其清正。这两句都不和题意。 于是用排除法我们可以推断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