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终于晓得做语文阅读的方法

    1做语文阅读的方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与陶冶情操的过程,底蕴的积淀绝非在课堂上听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教科书就能达到的。想知道做语文阅读的方法吗?现在,小编就整理出语文学习的相关信息。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指导阅读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师应首先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

    在注重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同时,老师还应在阅读中逐步发掘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我告诉学生:“美国诗人把读书人分四类: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象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

    [图片0]


    第三类,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象是石床的矿工,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你是属于哪一类的呢?”学生都有共识:只有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才完成了“矿石”到“宝石”的升华过程!具有创造式阅读能力,是现阶段社会新课标理念下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便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可以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我时常给学生讲当代著名作家叶文玲的故事。她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她从小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她从小便爱读书,“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她如饥似渴看“香烟人”小画片,翻印画面的连环画,跑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图书室“囫囵吞枣”,读得很多很多,悟出了文章文学的真谛,写出了许多奔放流畅、感人肺腑的篇章。而我所在的学校里,大部分生源都并非阅读能力强、能说会道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就得善于引导学生爱看书、多看书。

    例如我在教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一文时,基于该文是人物传记,我在课前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在世界的文学长廊里停驻着许许多多的名垂千史的伟人们。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你们熟悉的伟人吗?那么,在西方也有一位非常卓越的人,他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在音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有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有到学校电教室上网搜索资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通过积极发现和热情交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作者与作品人物的人生经历,体会其人格精神,从中也吸取了人生的教益。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学习语文重在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图片1]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打破文体的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坚持下去,提高课堂效率,搞好素质教育,将不会成为奢谈。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更要善于指导学生平时在阅读中要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的“矿砂”自然便会被淘成“黄金”,学生自然会进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的阅读境界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大纲、新教材对高中阶段阅读课的总体指导思想。这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而每学期阅读、背诵的篇目有几十篇,高中三年可背得二百多篇,如果都要求精读,篇篇能够深刻理解,篇篇能够倒背如流,那么将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因此,语文教学重视指导学生培养阅读观是多么的重要。

    3语文阅读的方法

    (一)由篇及书延伸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一部分,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如《刘姥姥游赏大观园》选自《红楼梦》,教师印发作者创作这一巨著的背景材料,讲述刘姥姥五进贾府的故事,抄读《枉凝眉》、《终身误》、《葬花诗》、《好了歌》、《护官符》等许多精短诗文和对联,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关系网以及“金陵十二钗”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很快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课后纷纷借阅《红楼梦》。

    (二)追源探微延伸

    根据知识的源流关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学习余光中的现代抒情诗《乡愁》,以这首诗为基点,向上从《诗经》中领会这首诗赋、比手法的运用,从唐诗宋词名篇里寻觅表现“乡愁”的不同物象;向下联系当今学生熟悉的表达“乡愁”的流行歌曲内容及形式,眼前豁然呈现出中国诗歌发展变化的过程,令学生耳目一新。又如学“运筹帷幄”一词,探究它的出处,引出刘邦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讲述张良、萧何、韩信与刘邦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阅读《史记》以及有关史评的兴趣。这样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又得到文化熏陶。

    (三)多维求异延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立足点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文章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而一篇课文内容往往只能表现一个方面或一种观点,我们寻求一些反向立意的材料引导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如果仅止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像司马迁那样对蔺相如大加赞赏,那么学生也仅止于此。如果推荐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记》,再列举项羽、曹操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例子,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不同史评进行阅读,可从中培养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