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作为学生理解语言及运用语言的载体,所选的课文大部分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精雕细刻、千锤百炼后而创造的语言珍品。想知道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吗?现在,小编就整理出语文教学的相关信息。
比喻是把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从外形上做比方,甲物比作乙物,通过乙物正确地理解甲物。毛泽东谈批评(预防和改正)缺点错误的问题,把缺点错误比作脸上的污垢和地上的灰尘,把纠错的方法批评比作洗脸和打扫卫生,人天天都要洗脸,脸才干净,打扫卫生,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这就把问题表达得通俗易懂,淋漓尽致,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鲁迅把瘦骨嶙峋的杨二嫂比作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样,生活贫困、生意维艰、人生极不容易的一个中年女人就成型了,人们就容易了解、理解杨二嫂了。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和暗喻的句子本体、喻体都要出现,喻词不同,前者一般有“像”“似”等,后者一般有“是”“成”“成为”“当”“当作”等,借喻的句子里只出现喻体,如,“圆规心里极不平,愤愤的”等,鲁迅用圆规当作杨二嫂来直呼。另外在阅读与写作中,还常遇到“博喻”。《看云识天气》里,写云的形态,“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就是博喻,说明云的形态丰富多彩,绚丽多样。
比较是把相关联的不同事物或把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作比对,它分类比和对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同方面作比对,如,“她长得像她的妈妈一样漂亮”。对比是相对、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作比对,如,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等在江面的船上与刘三姐等众乡亲对歌,前者酸腐穷智的狼狈与后者乐观睿智的大气形成对比,从莫老爷等的一面反衬,凸显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正义是不可战胜的。比喻和比较都有“比”之意,但比喻重在“喻意”,通过彼物理解此物,比较是两者比对优劣好坏,彼此映衬或反衬。所以,不能因为都有“比”,而把两种修辞混淆。但是这两种修辞同时运用,其语言表达会更充分、有力和美妙。如,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雷锋的日记“对同志我们要像春风一般温暖,对敌人我们要像秋风一样残酷”。
[图片0]
借代是用人或物的个性、特征、特点或部分来代替(人或物)整体,含此修辞的语言,其表达风趣、幽默、诙谐,富有喜感,有时也含有讽刺,或表意深沉,等等。如,生活中和谐的人们互相调侃(称呼)老鬼、酒鬼、胖子、瘦子等。电影《八路军》中的一段对话:刘伯承称陈赓宋时轮王进山――两个拐子加个疯子让敌人有来无回。陈赓回道,你独眼龙管天下――领导得好。画面幽默、诙谐、乐观、喜气,充满胜利的信心。鲁迅的《孔乙己》中主人公的人名孔乙己是借代,孩子们见到孔乙己,就喊“不多不多也”也是借代,《阿Q正传》主人公的人名阿Q也是借代。这些都充满了讽刺意味,都表现了人物的酸腐、无知和极大的不幸。还有一种谐音借代,毛泽东的诗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伤痛、思念和宽广的胸怀,也表达了诗人与柳直荀丈夫相互慰籍的心情和共勉的精神。借代与借喻都有“借”的作用,但是前者主要是代替,后者主要是用喻意。决不能囫囵吞枣,混为一谈。
2语文教学不可忽略修辞知识
1)逐一认识,依次训练
我们的学生对修辞不是十分了解,可能只限于认识某几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也没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更不要说知之甚深。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就要注意这一问题所在,有意识地对七年级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地系统地引进修辞知识。
怎样操作呢?笔者认为如果用几节专门课来讲,感觉有些枯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范文,范文中一旦出现某种修辞方法时,我们就把这种修辞方法作系统地介绍,并在学生了解这一方法后做一次小作文,要求学生在小作文中必须运用到此种修辞方法。学校本来每周就有作文素质训练任务,这两种训练应该互不影响,可同时进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笔者这里说的训练是穿插在课文教学中去的训练。
2)接通关系,混合训练
有的修辞方法是相互有关的,或是容易混淆的,那么在出现某一种时,我们就要让它们同时亮相,便于区分和运用。比如:比喻与比拟,设问与反问,借代与比喻中的借喻,排比与反复,双关与反语,对比与映衬,顶真与回环,移用与通感等,这样一组一组地认识。然后在一组一组地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图片1]
3)采取多样的训练形式
一般可设计如下的练习形式:(1)填空练习。如,选择关联词语填空。(2)改换句式练习。如,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变。还可进行“把”字句与“被”字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等句式的转换训练。(3)扩句、缩句练习。通过扩写句子和缩写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把意思表达完整与具体的语法规律。(4)仿造句子或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例如仿造比喻句、比拟句、对偶句、排比句,把比喻句或复句补充完整等。(5)积累练习。要求学生分类摘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词句。
3何谓修辞
下面就小学阶段的作文如何通过修辞格的润饰,来彰显它们的优美。通常来说,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等。但是在比喻的范畴里面,又有一些称之为“博喻”的现象,它们也可以是许多事物同时在进行着比喻的修辞,这样的情况通常比较少见,因为它属于本体与喻体的众多项同时存在着。还有叫作“通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表示人们在感觉器官中的一些感受,可以非常形象地给人们呈现出来。
它们不同于比喻的是,一个句子中并没有本体与喻体之分,然而,本体与喻体都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时,这样的感受与修辞手法就称之为“通感”。它也是相对于前面一些修辞手法中较为高级的修辞格。最早的一个句子里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句式来任意变换主、谓、宾的表达顺序,这种情况可以有“反问”与“设问”的不同问句。当一个句子中的分句非常之多,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并列存在着的,这就是“排比”修辞手法。最后是“对偶”修辞手法的出现,它是在古代的先哲进行古诗的创作之时产生的,现代的人们每逢过年的时候需要写对联,那里的学问也多多少少都藏着“对偶”的修辞手法。
通过这样各个领域与时代的不同运用,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文学与语文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怎样在祖国的热土上好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在众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们的有力支持下,努力提高孩子们语文方面的知识素养,让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当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就有了基础,如何运用我们小学语文作文中的修辞格愉快而丰富地去创作文章,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