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总算认识小学语文批注有哪些方法

    1 小学 语文批注有哪些方法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读书不再是处于一种被动,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批注有哪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

    如学生在读了 <<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还有学生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图片0]

    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如学生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

    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辨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

    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三、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

    还有的同学在<<敬业与乐中>>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五、评价式批注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

    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式评价。

    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的,如我的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的这句话作 “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 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

    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三层浪,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

    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六、补充式批注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

    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蝈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 ,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

    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小学语文批注有哪些方法一

    一、批注内容:

    1、有所感悟处。就是大家在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

    2、理解肤浅处。就是那些我们有所理解,但不透彻的地方。

    3、思维困惑处。我们在读书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或困惑,写下这些疑点或困惑,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和解决。

    4、求异创新处。要敢于对课题或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写法提出质疑,尝试修正。

    二、批注形式。

    1、文字式。这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批注,是边看边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空白处。

    2、符号式。就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该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圈杠点画等各种符号加以标记。例如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段落的中心句下画----;在重要的句子下画====;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段的序号等。

    3、纲要式。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加工整理,提纲携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明晰化、简便化、形象化,是一种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

    4、补充式。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作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三、课文批注的三个阶段

    1、课前自由批注。2、课中专题批注。3、课后拓展批注。

    3小学语文批注有哪些方法二

    (一)教师做好备课批注

    备课时教师的批注,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和思路。在日常备课中,教师应该先看教材,并对教材至少进行五六遍地细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及所想批注在书上。

    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再出声有感情的朗读3~4遍课文,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为学生范读文章做好准备。然后开始构思和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琢磨重点和难点该如何突破。

    同时根据自己对本班学生知识储备及学习习惯的了解,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做好应对之策。在做好这些工作后,开始翻看《教师用书》,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看自己对教材是否有误读,同时借鉴别人好的教法,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调整和改动。

    不先看《教师用书》这样备课,目的就是要在自己充分进行批注式阅读,对教材有自己切身的感受后,开始设计教学流程。

    (二)学生做好预习批注

    课前预习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用符号和文字两种方式进行批注。学生在自主阅读批注预习阶段时,需要在课文上圈点生字,标字音、释字义、概括内容、收集相关资料,细细读文后写下自己的收获、感悟和质疑。


    [图片1]

    这种预习要求,使学生不再是水过地皮湿的泛泛的读文,开始带着要求深入文本的去读。把读、思、写三者有机融合了起来。经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课堂,课堂上才能发表对文本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为鼓励学生预习批注的积极性,教师要在自习课上,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批注,及时捕捉学生预习批注中的闪光点。比如,抓住学生批注中有价值的质疑,有见解的点评,有深度的感悟,有创新的迁移等。

    (三)课堂上做好主题批注

    为了防止学生在细枝末节处打转转,在重点难点外绕圈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批注。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要从主要内容中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题的问题。

    激发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入文本,细细的研读,进行主题式批注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学生已概括完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你觉得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入文本,从中有选择性进行研读和主题式批注。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文章,教师提出:从哪儿可以看出这片草塘的可爱?学生深入文本从中找出能说明草塘可爱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研读的基础上,进行批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复习、回顾

    每篇课文都有课后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针对的是课文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做在综合作业本上。在没有进行批注式阅读时,许多学生听课效率不高,回答问题经常不知所云、答不到点子上。

    于是许多老师都采取让学生记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让学生作答。自从进行了批注式阅读后,学生养成了随堂批注的习惯,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回答时都能抓住重点,而且每个人的语言都各有特色,都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和理解。

    这样的学习要比过去死记硬背老师的标准答案要有效地多,课堂效率大有提高。

    4小学语文批注有哪些方法三

    一、批注在美文精彩处,彰显沉潜的个性形象

    语言是有情感色彩的,作者情意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现点,对突出人物的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七小节有这样一句话:“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默读,并用横线画出能表现林冲性格特征及其内心活动的词语,在文字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林冲不像洪教头那样,乃一介武夫,只知傻用蛮力。“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说明林冲看得准,而“看得准”是为了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达到“打得狠”的目的。

    生:“抡”“扫”,就这么两个动作,但因为“打得狠”,所以轻松取胜。由此可见,林冲是个智勇双全的大丈夫、真英雄。

    自由灵活的批注使阅读变得精彩纷呈,对关键词句的揣摩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平实的词语因而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自然更加真切。

    二、批注在美文疑惑处,追寻文本的快乐苦旅

    在课堂上有了疑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文中的某些句子或含义深远,或表达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最后一句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一个学生预习课文时,在批注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这位学生的批注入手,通过宋庆龄的图片和生平事迹来唤起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

    在释疑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批注在美文留白处,丰盈干涩的精神家园

    用心阅读语文课本,会发现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天鹅用自己的身子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此时老天鹅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呢?教师可以利用这处留白,让学生想象老天鹅的内心世界,写出它的心里话。

    生:虽然用身体去扑打石头似的冰面,身体有钻心的疼痛,但是我一个人的痛却能挽救我的伙伴,我心甘情愿。

    生:坚持就是胜利,尽管冰面上有我斑斑的血迹,但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学生在填补课文留白的过程中,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感知老天鹅是如此可敬、可赞,学生的心灵与精神才会真正地受到感染和震动。

    四、批注在插图联想处,追寻潜伏的文化细节

    在阅读中,除了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准确、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表象外,还要对文中的插图展开联想,在情景交融中领悟文本表达的内涵。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司马迁在灯下发愤写《史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批注。

    生:司马迁像一尊雕塑,端坐在案前。由于成年累月、争分夺秒地伏案写作,他面色煞白,身体虚弱,但仍然笔耕不辍。

    生:夜深人静,窗外寒风呼啸,不时有冷气向他袭来,他不由自主地颤抖了几下,但他没有停下来,而是揉了揉快要睁不开的眼睛,支撑着麻木酸痛的腰背,继续写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一幅插图来阅读批注,还原、再现文章中的有关细节,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表述时自然能融会贯通,感中有悟,实现与文本更加灵动深刻的对话,实现了作品向读者的移情。

    批注这种开放式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多一些自己探讨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文本的深思和感悟,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