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终于领会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1 小学 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点,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问在“关键处”

    “关键处”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是课堂学习的中心、重点所在,是文眼、题眼、诗眼。出色的教师要明白课堂的关键处在哪里,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切中肯綮,而不是平均用力、到处提问。

    [图片0]

    特级教师于永正讲授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一课时,抓住文章开头“真好”一词,提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真好’,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使得课堂教学集中于关键一点,深入下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

    问在“空白处”

    绘画艺术特别讲究留白,文章也是如此,要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的提问就要瞄准文章的空白处,瞄准学生思维、认识、理解、感受上的空白处。

    我在讲授冯骥才的《珍珠鸟》一课时,针对第4自然段中空白部分提问:“小珍珠鸟一点点与‘我’亲近,在这一过程中,‘我’可能会有哪些反应与表现呢?”依托这个问题,课堂教学这样展开——

    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相关内容,品味“小珍珠鸟与‘我’亲近的过程”,重点体会“哪些文字写得特别细腻入微、生动逼真”。学生自然聚焦到这些细节描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一点点挨近”“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我”的反应——课文中只有“见我不去伤害它”“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两处。于是,学生开始想象当时的情境,补白“我”的反应。学生移情入境,把自己当作作者,补白得生动细腻。最后,我出示原文语段,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这些精彩的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人物内心世界。

    问在“困惑处”

    “困惑处”就是学生的疑问处、困难处、似懂非懂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后仍然疑惑不解之处。有一些问题,学生似乎懂一点,但似乎又并不真懂、全懂;也有一些问题,学生自己以为懂,其实并不真正懂。

    我在讲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针对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根据自己的困惑提出:“天下樟树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里的那两棵樟树?”我将问题引向深入:“是啊,看来宋庆龄与樟树之间,肯定有一些不一般之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当学生品读完描写樟树的语段后,我进一步提问:“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呢?你能查查宋庆龄的资料,结合课文对樟树的描写,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讲授《桃花心木》一文时,结合课前的学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文章最后总结的道理似懂非懂。于是,他引导学生:“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能经得起生活考验,就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以这一学生似懂非懂的关键问题统领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集中、更高效。

    问在“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当然,过犹不及——如果完全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超越学生当下能力发展的上限,就成了无效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成长。

    课文《少年王冕》节选自吴敬梓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第5段对雨后美景作了具体精彩的描写,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景,为什么写荷花”,希望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写景与写人的统一。

    我听过许多节公开课,大多数学生都回答:“写这段美景是为了具体说明王冕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因此王冕才想到学画荷花,为后面‘王冕画荷’的故事情节做铺垫。”这时,教师往往穷追不舍地问:“那为什么要写荷花呢?”学生答:“因为书上说‘正值黄梅时节’,正好是荷花开放的时候。”

    教师远未满意,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段景物描写除了过渡到下面情节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写景为的是写人,再想想王冕与荷花有什么共同之处?”每当问到此处,课堂多半会陷入一片沉寂,学生往往什么也讲不出来了。教师只好自说自话,或出示早已准备好的相关资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是君子的象征。

    所以,荷花代表了王冕,写荷花是突出王冕的精神与品格。”有的教师还进一步介绍:“王冕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的少有的几个正面人物之一,被作者称赞为‘儒林楷模、学者典范’,其他人物则是一些灵魂扭曲、腐化堕落的读书人,因此,王冕就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可惜,我观察学生的表情时,他们还是一脸茫然,难以理解教师在讲什么。

    这是对最近发展区的“越位”。《王冕画荷》是小学五年级的课文,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景物描写是为后面的故事情节打基础”,其实就已经达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的要求。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是“掌握象征的手法、体会荷花的寓意”,而应该是“在了解景物描写为上下文所起的衔接过渡的作用外,重点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以及“这段景物描写何以写得这么美、这么生动、这么有层次,哪些词语运用得特别好”。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意义,应该是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不仅是因为周敦颐的《爱莲说》到了初中才学到,学生才有相关积累;更主要的原因是,第四学段才有这样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教师一厢情愿地超越学生的年段学习能力和学段目标,人为地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这种做法肯定得不偿失。

    问在“学科特质处”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即其“特质处”所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训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及以文字运用为中心的表达训练、思维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教师的提问最终都应自觉地指向这一核心任务与目标。

    特级教师于永正讲授《黄河的主人》一课时,紧扣文章最大的表达特色“侧面烘托”。学习了描写黄河的文字后,于永正问道:“黄河的主人是艄公,为什么这里要写黄河的气势?”学习了描写羊皮筏子的一段后,于永正问道:“黄河的主人是艄公,为什么这里要花这么多笔墨描写小小的羊皮筏子?”学习了描写乘客的一段后,于永正问道:“黄河的主人是艄公,为什么这里要写乘客的谈笑风生?”这些提问让学生在思考文章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文字运用的妙处。

    2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方法一

    一、精心选择提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中要熟悉和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并提问,设置的问题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控制问题数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不是单个的学生,而是几十个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掌握知识的水平高低不等,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有效度,还要加强学生参与的广度,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易有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有效展开课堂活动。

    二、讲究提问技巧,增强提问的艺术性

    在选择好合适的问题后,如何提问也是一个问题,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什么时候提问合适,问什么问题,问哪个层次水平的学生等,这些都要考虑全面,不给学生造成紧张的氛围,而是将课堂变成轻松愉悦的学习天地。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把握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时机很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的进行提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来看,提问的时机应放在教材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处,即在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似懂非懂时,抓住时机及时提问。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联,调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带着兴趣去探索,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备课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目标的设定要针对全体学生,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提问要照顾群体,兼顾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还在于提问必须面向全体,有难有易,有目的的选择提问的对象,每个班中学生的学习水平都不一样,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各有特色,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难易不同的问题,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也要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也创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主动学习。

    3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方法二

    (一)有疑方问,假问激趣。

    教师的提问须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对自知无疑却有疑的“疑”,则需要教师提出来,利用矛盾,引起思索。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善用提问来激发学生,引领学生,为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同时,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多样,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激发学生寻找完整理解的积极性。

    (二)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图片1]

    《学记》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课堂提问如果杂乱无章,或者过难过易学生都会不乐意接受,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难问题分成易解的问题,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就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拓宽纵深。

    如《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阅读之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师紧扣这一难点,可将这个大问题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就降低了难度:(1)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3)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二天四更时候?(4)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是能够顺利回答这些小问题的,大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面向全体,因人施问。

    作为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通过答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找出积极因素,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减少中差生对答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4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方法三

    一、趣味提问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沉浸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投入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大脑的灵动,才能沉得下来、浸得进去。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他们是天真烂漫的使者。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多提问一些趣味性强的故事型问题,学生定会饶有兴趣,想象的翅膀一旦张开,学生便能自由翱翔,课堂自然成了他们快乐的天堂。每篇文章只要教材认真挖掘总是可以揭示教材的内容美,由此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动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我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雨点》这篇课文中写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说说“你最喜欢去哪个地方?”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去这个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老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二、择机提问

    课堂提问时要把握时机。何谓时机?就是老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除了讲究“适量”、“适度”外,还十分讲究对“适时”的追求,而课堂提问要做到“适时”,关键就在于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

    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我发现文中的第三节,讲洋槐花开了,槐乡的孩子更俊俏了。老师可以在这个时机抓住“俊俏”提问:俊俏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槐乡的孩子更俊俏了?你从中体会到孩子们对槐花怎样的情感?仅仅是对槐花的感情吗?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了槐乡的孩子是多么爱洋槐花,多么爱自己的故乡啊!好的提问时机处处都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有时在课文题目处也可以提问,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

    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出示课题后,老师紧紧抓住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个题目与别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加了双引号)为什么题目要加双引号?(因为这是父亲说的一句话)这个题目应该怎样来读?(用命令的语气)“必须”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种解读文本、了解文章意思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三、重难点提问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角度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带有片面性,有时会出现偏差,因此,我紧紧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防止所提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才能开拓学生思路,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燕子的特点,我就这样设计提问:“课文写了燕子的哪几部分?它的羽毛、尾巴、翅膀是怎样的?”“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等。抓住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我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四、循序渐进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展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有些课文,情节连贯不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提问,容易导致提问的琐碎化。遇到这些类型的课文,我则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点来发问,可能会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选准发问点,进行连贯性提问,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教授《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这是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倒叙的文章,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条式的牵着学生走,而是通过“小斗士”这个全文的关键词来入手。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小斗士?再在课文中去读,从相关的语句中去体会恩科西为什么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中去体会小斗士的含义,从中深深的体会到恩科西的坚强、博爱。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学生才会在思考老师提问的同时,也有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深入浅出提问

    课堂中老师往往会碰到有一定难度和思想深度的问题,有的老师提问不顾及学生思维的规律,一提问就是大问题,问得过于难和深,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将问题分解,由易而难地问,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比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中,不要直接问“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这样的问题,学生假如没有充分预习,是很难回答出来的。因此,要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这样问:“课文为我们展现的黄河是怎样的?”“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还有哪些人?”“他们的表现怎样?”“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作者、乘客、和艄公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这样一环扣一环,顺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