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YMEZD
  • 总算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1 小学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漂亮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送给你最好是朋友。”学生特别兴奋,直到下课都不愿停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挖掘数学内在的美,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图片0]

    在情景中感受美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结合点,将生活与自我融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乐于参与、乐于交际,喜欢在各种情景中再现学习内容,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参加。我让他们分组,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教室里买卖声不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2数学课堂教学

    在延伸中引领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学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容积,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粉刷房间共需多少涂料,这样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而圆满完成了任务。

    课外延伸科学活动,既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将课堂学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数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改善生活。

    在课堂交流中给予学生深入探究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在探究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探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全班的记录,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例如,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我让学生分组做试验,试验后同学们观察试验结果发现了这种游戏规则不公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公平的结果呢? 怎样才能使游戏公平呢?这时,组与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开放性的、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并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一位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研讨,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3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活泼好动,其天性在于玩,一个小口诀或一个活动往往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参与宽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积累方法,同时体验着数学学习可以获得许多快乐。

    我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容积”时,我编成小口诀:“求容积,要注意,长宽高,里面量, 计算方法同体积,液体单位升毫升。容积单位与体积,他们关系不一般,立方厘米对毫升,立方分米升相同。计算体积表面积,长度单位先统一。认真审题是前提,条件记好是关键。注意求法不一样,计量单位更相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弄清了它们的本质区别。教师在课中创设新颖巧妙、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体验新知,探究新知,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表内除法(一)”时,创设了一个“专家门诊”的游戏情境。设计了一些与除法意义有关的判断题,请学生当“小专家”来诊断,还要说明“病因”。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相应采用像开火车、摘苹果、击鼓传花、找朋友等多种游戏。这些游戏穿插在教学中,有的让学生集体参加,有的启发他们分组研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有用而且是快乐的事情。

    [图片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学生天性兴趣中“动”的利用。在思考、发现的探索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纸上谈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动手空间,才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例如:我在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就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片等学具,借助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求这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由于要自己动手发现真理,他们的积极性格外高,很快的展开了活动,最后他们用多种方法创造性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整堂课中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的教学,只要通过教师演示,通过剪切、平移,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进行各种面积计算的训练,那么学生一定会有较高的解题能力。但这样做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了吗?所以,创设这样新奇有趣,富有竞争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学生走出了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4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把第一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产生自信。在课堂上,学生就能较好与教师设计的活动形成互动,利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探讨问题,自行找出差别。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不同的作业,使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较好地完成作业,且通过练习有所收获,特别针对部分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通过习题慢慢弥补差距,学生既能体验到独立完成作业的快乐,也能增强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