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总算认识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时刻面临,但又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重难点更是技巧中的技巧,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一

    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写的是巴迪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母亲评价“我”写的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评价“我”写的诗糟糕透了,就是这两种声音、两种不同方式的爱一直鼓舞着巴迪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常父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学生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出发,理解文中父亲严肃的批评与母亲欣赏的赞誉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父亲的警告与母亲的鼓励,巴迪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种种关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以及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图片0]

    加强学练结合,强化语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与“练”是强化语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制胜法宝。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的“读”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在课内的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品读等读书方式的培养,以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学习。“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有练的意识,并能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对听、说、读、写的练习要合理安排,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特别是动口、动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与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融会贯通。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整节课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开课之初读课题,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情;接着让学生根据导学要求,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反复朗读重要文段,品读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练”的设计可算得上是本课的亮点,最为巧妙的是借助课文的插图,运用本课习得的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练笔,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小结环节中设计了填写关联词的练习:( )鱼游到了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学生分别运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设计这是匠心独运,可谓点睛之笔。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紧扣本课的主题与特点,借用“鱼游到纸上”之精妙,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把人或物写鲜活。“读”“练”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从中体会、把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二

    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创设感知氛围,培养审美能力

    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要使学生获得美感,就必须让他们面对一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使他们有美的情绪体验,有愉快的心情。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电教媒体能够发挥色彩动感、音乐声感等特有优势,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和谐的特定情景,增强真实感,直接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融入自己的情感,深切体会其构造的意境,自然受到美的熏陶。

    《海底世界》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生动、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但学生面对的审美对象是已通过作者的笔凝化了的文字。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些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就是要想方设法把这些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上这一课时,可以首先在多媒体屏幕上依次放出优美的海底世界图,图示播放海底的声音,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海底世界,感受了海底的气息。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整体感受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下大志,长大探究海洋奥秘的情感。

    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可化繁为简,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外学业负担,这是今年来教育界的共同呼声,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要在四十分钟里增加课堂质量,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这一目的,要想解决这一难题,还得依靠电教媒体手段的辅助。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复杂,而课堂教学时间总是很有限的,如何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完一篇知识较丰富的文章,且感到学有所获,印象深刻。我们可根据这类文章的特点,例如制作一张或几张表格等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填表。在填表中把有关知识搞清楚或把重点内容理出来,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一节课会让学生收获很大,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三

    1.重点突出

    40分钟的课堂,重难点所占比例最大,这部分是整个语文课堂最为关键之处。试以《过万重山漫想》第二课时为例,教学重点:文章所体现的作者讴歌的内在精神?教学难点:这种内在精神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为文章的重难点可以因文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但总体来看,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内容都是不变的,以重点突出讲解,以教师为主导,力争通过讲授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至于难点部分则主要通过师生的解析、互动,共同完成。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作者讴歌的内在精神在文章中是如何展现的?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既锻炼了思维,又掌握了方法。

    [图片1]

    2.难点解析

    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讲,是倍感吃力的部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讲解、分析下才可以化解。在难点解析过程中,其实,是要求学生掌握分析难点的方法与过程,所谓的“举一反三”也无外乎是一种方法而已。最为关键的是,中职生学习语文是要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与素养,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或者升   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难点解析就在于向学生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里包含的是真正的“语文”,学生通过难点解析逐步掌握也将是一种方法与能力。为何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很多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根本没有掌握这种解析难点的方法。譬如《荷塘月色》一文,重难点历来放在“对第3、4、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的赏析”。其实,这个问题并非那么的“高不可攀”。对于景物描写的赏析,我们不妨借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荷塘月色》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作者所观、所感,均笼罩着一种朦胧、模糊的色彩,因为此时作者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是彷徨无助的。

    3.交流反馈

    这里的交流、反馈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尤其是在重难点的解析过程中,“学生对重难点的接受程度如何,在解析中学生领悟了多少”,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方能奏效。教师的讲解与提问伴随着学生的听讲,两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配合默契,对于重难点的解决至关重要。理解了的问题,教师却大讲特讲,做无用功;没有掌握的问题,教师却戛然而止,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同样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每一节课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作业怎么留,留什么,语文教师必须力争做到“备、讲、留”三者的相互配合。这样的交流和反馈,不仅可审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也可审视出一个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