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文教学如何提取信息?语文阅读考查中,能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1.直接提取文本中的词句回答
题目的答案有时就是文本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语。如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功用,议论文中作者的见解、观点,记叙文中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等。我们只要把它直接提取出来就可以了。比如:
在走向茫茫宇宙的过程中,神通广大的航天器是人类征服宇宙的最有力的武器。航天器可分为无人和载人两种。无人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空间平台等;载人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等。其中,正在研究的“空天飞机”,有人将其誉为21世纪的“全能超级明星”。空天飞机是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正在设计的一种最新型的航天交通工具,它的全称是“国家航天航空飞机”。在理论上,它结合了航空、航天两大领域的技术精华,既有水平起飞、水平降落和可重复使用的航空技术的优点,又具有高速、高空等航天技术优点,是集航空、航天一体化的高技术密集的航空交通工具,具有极为诱人的发展前景。
[图片0]
问题:文中说明的“空天飞机”的特点是什么?
很显然,此题考查的是说明对象 ――空天飞机的特征,而语段中最后一句话则阐明了“空天飞机”的特征。对此我们可以从中直接提取有关词句回答,即水平起飞、水平降落、可重复使用、高速、高空。
2.提取文本中关键词句进行组合
在答题时,我们会发现,题目的答案有时散落在几个段落中,这就需要我们一一地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原文,从中提取关键词句再进行组合。
3.根据文本中的信息变换角度
在答题时,我们还会发现,有时提取到的信息与题目的要求相反或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的,不能直接用来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提取的信息变换角度地进行回答。比如:
鸟有翼,这是常识。但有一种鸟,却无翼。她端庄妩媚,能舞善啼,极讨人欢心。新西兰人爱之尤甚,将其定为国鸟,倍加宠养之。据说,这生灵早先也曾遨游于高空,啾鸣于山林,后来被人类饲养着,无须再远走高飞了。久之,便消失了双翼,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似乎是喜,因为她终于不必自己去觅食了。但实在是让人觉得悲怜,因为鸟儿失去了翅膀,毕竟是个不幸。除供人赏玩外,她再也不能展翅云间了。人类宠了她,但又确实是害了她,宠她的人,倒是出于厚爱,谁知适得其反呢?不过,现在并不要紧,反正有人宠着,她尽可以饱享人间的恩惠,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我想,某日人们的审美观念变了,不再欣赏这畸形的美了,那时,这鸟儿又依谁而生活呢?
想起山鹰来了。山鹰训练雏鹰,总衔着雏鹰,狠心地把它扔下山崖,让它自己从山崖下练着飞上来,飞上来,终于练就了一副健劲的翅膀。
2教给学生把握信息的方法
一、通览全文,把握结构,明确思路
阅读文章,首先要做到通览全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按照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来组织全篇,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作者的情感走向是什么,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全篇的,了解这些内容是阅读文章的基础,也只有掌握了文章结构、情感基调、文章线索、作者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全文,这些是获取阅读信息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只有把握了全篇,才能更好地深入解读与赏析全文。
二、明确目标、找准范围
有了对文章结构、情感基调、行文线索、作者思路的全篇把握之后,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与思考,感悟与赏析能力的训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对于阅读信息的把握也应该是学生自我阅读感悟品味的结果,教者所要做的便是“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明确阅读任务,给出阅读的目标或者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之上,围绕目标或问题去寻找相关的章节或段落,进行深入研读,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剑走偏锋,泛泛而读;应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思考、赏析,在读中思、思中悟,从而最终有所收获!读书如同披沙拣金,要用最短的时间搜寻获取最有价值的东西。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会浏览,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一眼扫过去,就能立刻辨别出内容上重要的与不重要的,找出核心部分,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1]
三、摘录、提炼、综合、归纳
1.摘录法
所谓摘录法,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在具体的文章阅读中,则主要指抓住阅读文章的重点内容和含有有用信息的语句,将其摘录下来。教者在培养学生运用摘录法的时候,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录,抓不住重点!
2.提炼法
提炼是指从阅读材料所蕴含的特点和意义中提炼出具有健康性、教育性、启迪性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在具体的训练指导中,教师可以先训练学生从概括语段内容入手,抓住文章写了什么;然后逐步训练学生去归纳段落大意、提炼文章观点。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教材文本进行相关提炼训练,让教材中的文本成为实践材料,让语文的课堂成为实践的阵地。
3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1.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2.优化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4语文兴趣教学方法
一、“导入过程”是构建和谐、宽松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气氛,是当今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构建这样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记得我在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导入法向学生讲述:“古时候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不说出名字),在与同伴玩耍时,遇到一件非常危险和害怕的事情,其他同伴有的被吓跑了,有的被吓哭了,有的还大喊大叫,但是这个聪明的孩子,他能急中生智,想出办法把这件危险的事情解决好了。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孩子是谁?他想的是什么办法?”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知道!”运用导入过程,使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很快就建起来了。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断引导,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学生犹意还未尽。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语文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就在于此。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因素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也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教师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
二、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方法
学生由于思维的局限和年龄的差异,他们的想法往往与成年老师是不相同的,多数个性较为冲动的老师,遇到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很容易劈头盖脑向进行粗暴回击。
其实,教师应该细细想想,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通过他们大脑的思维后才说出口的。我们教师应该要大胆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让他们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地表达,使之达到学习兴趣的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