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MOYRF
  • 终于明白如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如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或者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遵循规律开展教学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图片0]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遵循艺术规律

    一、广用资源,重新审视教学的途径

    语文学习的资源很广泛,途径也很多。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就完全可以多样化。

    现在的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难谈应用的现象。究其原因,也正是从初中语文教学开始起就已完全应试化、分数化了。家长、学校、教师只注重频繁的考试成绩,没人深入学生,看他们的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了多少书籍,对诗歌、绘画、书法的鉴赏能力到底怎么样。现在的高中学生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20个错别字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只看到了学生语文成绩动辄100分有余,就心满意足了。

    这种完全只把考卷作为语文资源的导向就使得学校要求教师用大量的练习题的测考讲析取代了学生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验文本、思考文本的快乐学习的过程。学生于是乎不再专注文本,跟着学校、教师、家长的要求进行架空的题海大战,考什么练什么,根本不读文本,更不用说课外读物了。短期内,成绩纵然会有所提高,时间一长,由于积累不够,江郎才尽,方法单一,兴趣殆尽而成绩难以再提高或提高很慢,走入语文教学的死胡同了。紧接着,家长抱怨学校,学校抱怨教师,教师抱怨学生的怪圈就形成了。其实,只要停下来稍加思考就会发现,整天忙着练,忙着讲,忙着考的是什么,就恍然大悟了。没有必要进行那些简单机械、支离破碎、重复繁琐的考点大轰炸,回归文本、回归阅读、回归体验、回归识记、回归应用就够了。实际上,达到考纲规定的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教学资源很多,也很多样,如课本、读本、报纸、杂志、观察欣赏、书法音乐欣赏等等。

    二、回归艺术,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方法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能力体现就是人的综合素质。艺术的观察、体验、感悟、实践、提高是螺旋形的,是需要大量的量变积累的,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能水到渠成发生质变。任何急功近利的跳跃式质变只能是有形无实、有巨型没营养。

    试想,一个人的艺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能通过几个高考类题的练习讲析提高的吗?以此为法求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以此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兴趣无异于缘木求鱼。为此,笔者建议那些为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瓶颈而困惑的学校和语文教师不妨适当放弃专考专练,脱离文本,不读不看,不问积累,不求体验,不重感悟,只管应用的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正常轨道上来。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编了一本《诵有所得》,共选入适合学生阅读的古代诗词20首。其中以唐诗为主,诗文文质优美,朗朗上口,适宜背诵。为了方便学生自由背诵,所有诗词全部注音。 确定了要诵读的篇目,就要指导学生去学了。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了一个古诗园,里面的内容每周一更换一次,并在周二的晨读课前抽出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简单的介绍。每节语文课前2分钟小预备时间通过背诵复习背过的1-2首古诗,这样基本解决了“回生”现象,使学生熟练背诵。

    诗的特点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每指导学生学习一首诗,我都要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但小学阅读只是属于启蒙阶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古诗不可能有深切地体会,所以我一般先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模仿,慢慢积累,也就会吟会诵了。 古诗文诵读,其实就是一个语言感受过程,而语言感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朱光潜说:“欣赏一首诗便是再造一首诗。”所以,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配以画面,内容不拘一格,只要他们能创造出一个想象合情合理的图画即可。另外,我还试着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评论他人的画,锻炼他们的思维及表达能力,鼓励发表独特见解。

    [图片1]

    (二)设立“读书笔记”,积累词语,丰富词汇

    语言学习也同任何学习一样,是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正如著名学人邓拓所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论述;南北朝学者刘昼也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喻此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我都很注意与学生说话时的措辞。课上,理解课文内容或是明确图意时,我都尽量教学生一些浅显易懂的词语。如在学习《爱爸爸妈妈》一文时,我教育学生要帮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而学到“力所能及”这一词语;在指导学生观察《小猫种鱼》一文的插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农民的表情,从而学到“合不拢嘴”“笑容满面”等词语。

    有时在学生听课疲劳时,停下讲课给他们介绍一个成语。另外,我每周班队会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专门教学生两个成语。所学到的这些词语每周整理一次,记在专门设置的“语言积累本”上。现在,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词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了。这一做法还大大激起学生积累词汇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