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总算领会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听课效率

    1如何提高 初中 数学课堂听课效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听课效率?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教学方法。

    以数学思维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生的听课能力决定于该生掌握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对问题的见解、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听课习惯。其核心可归结为思维能力,若思维能力提高了,则反应必然快,见解也必然深刻,对以往尚未掌握的知识能很快地理解接受,知识面也必然逐渐开阔,且听课时兴趣浓,注意力自然就能持续集中。 例如,在讲弧度制一节时,把等于半径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一弧度角。然后再把关于弧度的计算、角度与弧度的互化以及弧度的应用一条条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学生听起来当然枯燥无味。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作为主线条来介绍“弧度制”,同一内容就成了生动有趣的活教材。比如一开始就讲人们在研究角的时候,就想到用一个单位“度”来度量它。因为圆周代表一个周角,所以首先要考虑,对一个圆周角规定它为多少度才好呢?若注意到圆周的对称性,它常常要被分为4等份,8等份,3等份,9等份,有时也还要分为5等份、10等份,所以一个周角数量要求能被8、9、5等数整除,同时这个数字还要尽量简单些,同学们想想周角规定多少度才好?大家立即脱口而出:360°,而后就向学生指出:这是为了计算的方便而人为的规定。周角与360°之间并无内在联系.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与角本身有内在联系的量来度量角呢?为此,我们让大家来观察质点在圆周上做圆周运动的规律,我们是否能从中找到与角有内在联系的量?当质点在圆周上运行一周时,它走过的路程是半径的2π倍,当运行半周时,则路程是半径的π倍。

    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齐答 圆周.又问:若运行了半径的 倍呢?同学答: 圆周。再想想经过 与 圆周说明质点所对应的半径转过了多少角度呢?同学们答:90°与60°。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考虑:以上事实说明弧度与半径的比有什么性质?同学们自然发现了这个比值惟一确定了一个角的大小。接着进一步指出这种联系是内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一周规定为360°则不同,我们也可以规定为500°或1000°,这些规定只有计算时方便程度的区别,并无本质的差异,但一周角大小有2π弧度却不能用其他任何实数代替。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得到更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相应提高,求知欲也更浓了。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的精力更集中,反应也更快。

    [图片0]

    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课堂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听课能力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听课习惯,还有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要把学生的听课能力提高到更高层次,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课堂上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发现与揭示隐含在各种关系中的内在规律,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用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例如,在教诱导公式一节时,我改变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首先是带领学生复习了坐标系中点P(x,y)关于x轴,y轴,原点,以及直线y=x,直线y=-x的对称点的形式,学生很快回答出它们分别是P1(x,-y),P2(-x,y),P3(-x,-y),P4(y,x),P5(-y,-x),又复习了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P(cosα,sinα)其中α=∠POx,接着让学生用两种方式写出P(cosα,sinα)关于x轴,y轴,原点等对称点的形式,其一是改变角度,得到P1(cos(-α),sin(-α)),其二是改变坐标可得P1(cosα,-sinα)。因为这两种方式表示的是同一点,学生就很快发现了负角公式:cos(-α)=cosα,sin(-α)=-sinα,从而tan(-α)=-tanα,cot(-α)=-cotα,接着让大家用同样的方法找P(cosα,sinα)关于y轴、原点及直线y=x,y=-x的对称点,并同样用上述两种方式表出,这样仅一节课,学生就凭自己的知识与运算能力发现了三角函数中的8组诱导公式。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动脑动手的能力。

    2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听课效率

    在生活中寻找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给2个苹果,让自己分,结果学生很自然的把苹果平均分成四份,但是有一个小组是3个人,也是2个苹果,其中两个同学每人一半,另一个有1个苹果。这时候我让学生讨论每组的分法的相同和不同,从中让学生明白“每人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这样分是最公平的。从实际操作中学习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兴趣高涨。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同学每人右手拿一支笔,然后放到左手,然后换到右手,如此继续做,我在旁边观察,开始,学生做的很高兴,但是学生做了一会就有问题了,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什么时候是头呀?累死也做不完呀?”全班都有反抗意见了,然后我让学生说问什么累死也没完?学生说总是从右到左,左到右的来回重复循环。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就是学生的求知欲。学习首先要有对新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有了求知欲。如果学生有了求知欲,那么他对学习的兴趣就油然而生。因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内容时,同学们事先都知道“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相同的不为零的数或整式,分式的大小不变”这一定理。面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课题,我有意地启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同学们,你还能想到分式会有其他变化方式吗?”这时,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或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它的大小会不会变?”这个一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会激烈的加以讨论和演示。对于学生的这一敢于探求新知的精神教师要及时的加以表扬,并在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提 高中 学数学课堂听课效率

    认真听课,适当笔记

    有人说,预习了,就不要认真听课了,听听重点就行了。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因为同学们对数学的认识还比较浮浅,与老师的理解、与书本的要求、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仍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听课。听课时要听清这一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听清本课知识与其他知识的横向联系;听清本课老师补充的知识点及例题和习题;听清老师对知识点的拓展和总结归纳。对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例题、习题及知识归纳应该适当做做笔记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反之,如果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梦游”,就会错过许多精彩和巧妙,这是十分有害的。

    [图片1]

    大胆质疑,积极互动

    对老师设计的课内提问,要认真思考,积极配合,努力争取发言的机会,认真作答,不要害怕出错。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可以锤炼我们的口才。对听课出现的问题和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质疑,及时提问,与老师同学形成新的互动,汲取老师和同学对你所提问题的的理解和补充。对课后产生的新的问题应及时与同学或老师研究,直到解决为止。这样既能培养我们研究问题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培养我们知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勤于思考、当堂反馈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老师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做针对训练或拓展训练。对课内老师布置的训练题要勤于思考,寻求最佳解法,认真解答,按时完成。对老师安排的板演要求能完整全面的作出解答。还要及时关注老师的讲评和其他同学黑板上板演的方法。因为老师的方法往往更有代表性、更为合理或简便,别人好的方法也可以借鉴,正所谓“博取众家之长”。对于老师安排的板演不要认为是件倒霉的事,因为你在黑板上出现的错误或书写不规范的地方经老师点评纠正以后,印象会特别深刻。所以板演也是锤炼自己的极好机会,要主动争取。

    4数学课上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是比较抽象的,不像语文教学那么具有描述性,不像美术教学具有直观性,更不像体育教学那么具有身体参与性。数学中的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因此,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通俗、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大家对“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感觉非常抽象。在教学时,我做了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我有意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的图;我接着说:“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我又出示荡秋千图。这时我有意话题一转,进入正题,接着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们兴趣正浓,大家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有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进而产生思辨的疑问。例如: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此,教师课上生硬地灌输会使学生记忆不够牢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等式。

    首先,我引导学生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听后立即齐声说:“老师,不对,这是不可能的。”接着,我出示连等式:3=3/1=3×0/1×0=0/0=0。在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么,3=0吗?对此,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大家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