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KTYKGJ
  • 终于明了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

    1 小学 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

    修改病句就是针对句子的病因,用增减调换的方法把病句改成正确句子的练习。那么如何进行修改病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

    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图片0]

    四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的原意等等。

    2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一

    一、主谓搭配问题

    (1)主语和谓语的选词应当正确。

    如果主语和谓语都只有一个词,那么,两个词的选择必须恰当;如果主语、谓语都是短语、那么短语的中心词一定要选用得当。请看下边一个例子:

    他的许多作品曾在全国美术家展览会上播出。

    这句话里的主语中心词“作品”,与谓语中心词“播出”词意不搭配,应该将“播出”改为“展出”。

    出现这种病句。往往是因为主语和谓语中的修饰限制语较多所造成的。改正的方法是先划分主语、谓语,再提出中心词,搭配的词语就很容易选择了。

    (2)主语、谓语如果是并列短语,双方在语义方面必须能全面配合。

    并列短语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谓语。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或者有一方是并列短语,或者双方都是并列短语。凡是有并列短语作主语或谓语的,双方就必须能全面搭配,决不能有一个词同另一方搭配不了。否则,就会产生主谓不搭配的问题。例如:

    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而紧张。

    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双方都是并列短语而又都不能全面搭配。“任务和工期”可以用“紧张”来陈述,但不能用“沉重”来陈述,”沉重”只能说明其中的“任务”,不能说明“工期”。

    这一病句可以这样改: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3)主语和谓语不能部分重复,部分重复会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一部分重复,是指主语中提到的事,在谓语中又提到,但不是指主语和谓语中绝对不能有两个相同的词。比方说,“这个孩子是个好孩子”,主语谓语中都有“孩子”一词,但主谓并不重复。我们讲的是那些主谓部分重复而造成搭配不当的情况。看下边几个病句:

    ①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不是一下子就燃烧完的。

    ②历史的发展不是按照某些人的愿望而发展的。

    [图片1]

    ③人类的发声,是由空气通过咽喉部的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

    ①句的主语是“星际物质在大气中的燃烧”,中心词是“燃烧”,谓语就该说这种燃烧是怎样进行的,可是,后边谓语中又说“燃烧”,就语义重复而不能说明问题了。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燃烧”。②句的情况也类似。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展”;让“历史”作主语。③句主谓语当中都有“发声”,二者不能配合。改正办法:删去主语中的“的发声”让“人类”作主语。

    二、动宾搭配问题

    要做到动词与宾语互相配合得当,首先要注意动词和宾语双方的选词恰当,所选的动词得能支配宾语,宾语也确实能接受动词的支配。比如,我们选用“节省”这一动词,同它搭配作宾语的词是很多的,诸如“精力”、“经费”、“开支”、“资金”、“费用”、“物力”等;但同“原则”、“敌人”、“亲人”、“道德”不能搭配。因此,选词正确,不超过动词的支配范围,动词和宾语才能产生应有的语义关系,彼此才能配合得当。

    其次,要注意让动词和宾语的中心语相照应,同整个宾语相配。看下面这个句子:

    我们一边剥麻,一边改进剥麻的速度。

    这个例句的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改进”不能支配“速度”,能支配“速度”的是“增加”、“放慢”、“改变”或“加快”。根据语境,这里应将“改进”改为“加快”。

    再次,注意不要改变固定的动宾搭配格式。

    人们在长期的遣词造句实践中。对动宾搭配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格式,如“起……作用”“达到……目的”“作出……决定”“实现……愿望”等。这些固定的格式,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否则就容易造成动宾搭配不当的语病。例如:在教代会上,老校长提出了“师生齐努力,共创文明校”的决定。

    “提出”这一动词,与之搭配适宜的宾语有:“要求”、“问题”、“建议”、“议案”。这里恰当的应是“议案”。

    3修改病句的方法:歧义与排除歧义

    歧义句,是经常考查的一个项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歧义句,受时间、场合、停顿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歧义指表达的意思不确定,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不好断定。歧义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例如:

    ①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本月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本月15日前”去汇报,到底是什么时候去汇报,句意不明确,这就造成麻烦。

    在合同、协议、条约等文件中的句子有歧义,会造成有关各方的争执,甚至使某方蒙受重大损失。比如,清朝政府曾向德国借钱修筑胶济铁路,作为代价之一,1898年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其中有一句写道:“沿铁路三十里之煤铁等矿,德国有权开采。”当时议定的是铁路左右共三十里,后来德国硬说是左右各三十里,结果软弱腐败的清政府只好听任多付出一倍之地的采矿权。

    ②这饭不热了。

    这句可以理解为“这饭已经凉了”,也可以理解为“这饭不加热了”。这两种不同的意思是由多义词“热”引起的。“热”既可以表示“温度高”,与“冷”相对,也可以表示“加热”。要排除“热”的歧义,可将“不热”改为“凉”,或将“热”说为“加热”。再举几个例子:

    ③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这个人”可能是施事者,理解为“这个人不认识谁”;也可能是受事者,理解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受不清造成歧义。

    ④我校图书馆收藏了鲁迅的书。

    “鲁迅的书”可指鲁迅拥有的书,也可指鲁迅著作的书,有歧义。

    和以上两种情况类似的例子,如:

    ⑤关心的是他的母亲。

    ⑥最喜欢的是她弟弟。

    ⑦这孩子,连他妈妈都不认识了。

    ⑧他的发理得好。

    例⑤可理解为“所关心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受事者;也可理解为“关心人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施事者。例⑧可能是说别人最喜欢她弟弟,弟弟是受事者;也可理解为“她弟弟最喜欢某人或某样东西”,弟弟是施事者。例⑦可解释为“这孩子不认识他的妈妈了”;也可解释为“他的妈妈不认识这孩子了。”例⑧可以理解为“他理发理得好”,也可理解为“他的头发理得好”。排除这些歧义,可按不同的意思表达。

    有时指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句。

    ⑨张主任和技术员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难关,就可以试制了。”

    ⑩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

    (11)老人在原始森林里遇见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了解到年轻人的许多动人的事迹。他一直战斗在这里,作出了许多贡献。

    例⑨中究竟谁告诉了谁,不清楚,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可将第一个“他”指明前面两个人中的一个,避免歧义。例⑩的“这”指什么,没交代明白,可能指“搜集史料”,也可能指“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有歧义。这里可具体指明某方面。例(11)的“他”,指代的多半可能是“年轻人”,但也不排除替代“老人”的可能,还是指明为好。

    4修改病句的方法:重复多余及其修改

    重复多余罗嗦。有时单独考查,有时与其他语病综合考查。重复有的是字面上的重复,有的是语意上的重复,有的是修饰语的重复,有的是句子的重复。

    1.虚词多余是误用的一种表现。

    ①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曹禺的剧本《雷雨》而改编的。

    ②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农民的购买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③教育局已责成了学校处理这个问题。

    例①的“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接,这里的“而”字应删去。例②的“使”字是滥用,不仅赘余,而且使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例(3)的“了”表示某一动作已经完成,而“责成”本身就含有动作结束的意思,它后面的“了”字完全没有必要,应删去,再说“了”与前面的“已”,在意思上也有重复。

    2.定语的多余是堆砌的表现。

    ①收回香港主权的那一天是我们全民族最为高兴愉快的一天。

    ②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把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

    ③来到上海,我看到了一幢幢既高大又巍峨的楼房。

    例①中“高兴”和”愉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连在一起,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②中“中华民族”与“炎黄”意思重复。“炎黄”、“华夏”、“神州”、“九州”都是“中华民族”的别称,不要堆砌使用。例③中“巍峨”即高大雄伟的样子,“高大”“巍峨”这对近义词应去掉一个。

    3.状语的多余是重复的表现。

    在状语的位置上使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两个状语在意义上没什么区别,造成状语重复。

    (11)夜深了,张老师仍然还在伏案读书。

    (12)他极其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例(11)中“仍然”和“还”是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副词,两者连用,造成状语多余的毛病,应删去一个。例(12)中“详尽”和“细致”区别不大,删去一个。

    4.其它重复形式。

    ①这个礼堂最多可坐一千人之多。

    ②我这是第一次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因此读得特别细心仔细。

    例①中“坐”的前面已有状语“最多”,又用“之多”作补语,出现补语与状语重复的现象,应删去“之多”,例②中“细心”和“仔细”,意思相同,应删去一个。

    ③领导干部应当深入群众。和群众一起讨论、研究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④学校新盖的教学大楼,非常美观、漂亮,好看极了。

    例③中的“讨论”、“研究”本身的意义相近。用在这里,它们的意义没有什么不同,保留一个就行了。例④中“美观”、“漂亮”、“好看”,意思一佯、三者保留一个。把一句话变个样子再说一次,造成赘余信息。如:

    ⑤我们取得了这样好的学习成绩,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是老师们辛勤工作的结果。

    ⑥同学们这次前往清华大学参观,结果相当圆满,是有其一定的收获的。

    ⑦我们常在国外的同志们,往往能理解原文,但缺乏语汇,常有语言不够用的感觉,找不出好的中文来表达它,总觉语言不够丰富。

    例⑤中可删去“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例⑥中最后两个分句重复,只能用一个。例⑦中“常有……感觉”跟最后一个分句重复,可删去。

    3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二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

    4小学语文修改病句的方法三

    成分残缺

    1. 看了这部剧,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缺少主语“谁”)

    2. 解放前盖的教学楼,现在几乎危楼。(缺少谓语“怎么样”)

    3. 战士们纷纷报名参加。(缺少宾语“什么”)

    用词不当

    1. 李东和我热烈地握手。(近义词错用,应把“热烈”改“热情”)

    2. 李华助人为乐,受全班同学赞颂。(大词小用,应把“赞颂”改“称赞”)

    3. 他虽然学习好,但是常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关联词运用不当,应该为“不仅……而且……”)

    搭配不当

    1. 他知道错了,心情很繁重。(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心情很繁重”改”心情很沉重”)

    2. 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随地吐痰的人”和“行为”搭配不当,应把“随地吐痰的人”改“随地吐痰”)

    次序颠倒

    1. 我把胜利的消息已经告诉了大家。(“已经”应放在“把”前面)

    2. 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普遍”是说明“提高”的,应放在“提高”前面)

    3. 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记录并收听当天的天气广播。(“记录”和“收听”顺序颠倒,应先“收听”后“记录”)

    重复累赘(考试时像这类的病句经常出,特别是第1题)

    1. 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往事”本身就是 “过去的”,应删去“过去的”或“往”)

    2. 在小组讨论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首先”和“第一个”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

    前后矛盾

    1. 老师都下班了,只有李老师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都”和“只有李老师”前后矛盾)

    2. 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挤进了展览厅。(“整齐的”和“挤进”前后矛盾)

    归类不当

    1. 图书角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中国少年报》不属于书)

    2. 我爱吃苹果、梨子、黄瓜等水果。(黄瓜不属于水果类)

    概念模糊

    1. 昨天上午下了一天的雨。(“上午”等于“一天”显然是错误)

    2.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修辞不当

    1. 运动员们像脱缰的野马冲向终点。(把运动员比作脱缰的野马太不适合了)

    2. 大海蓝的像蓝墨水一样。(比喻不恰当)

    褒贬(bāo biǎn)不分

    1. 我们的李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老师像狐狸”有讽刺之意,不合适)

    2. 国民党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牺牲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是反面人物,而“牺牲”一词有褒义,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