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确实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典型代表,读过这篇文章,便能更好的理解先生当初为何选取弃医从文,能感觉到先生那种以笔作枪的犀利!下面就来说说读《父亲的病》有感,大家千万别错过。
[图片0]
《父亲的病》讲述了鲁迅为生病的父亲求医,但仍未能挽救父亲的故事。当他的父亲生病时,鲁迅为他的父亲请了许多医生。他们都自称是著名的医生,诊断费都非常昂贵。新方一换,又需要很长时间去找药,而且先买药再寻药引,严重延误了病人的病情。就比如第一个“名医”处方中的“姜”就是两片没有尖端的竹叶,需要到河边寻找。
另一个是陈莲河先生,他的处方是一种个性化的药粉和一种奇特的药引,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最后,随着父亲病情的恶化,他去问巫师,但还是失败了。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的父亲因为只相信中医,相信那些不好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学,让西医诊治,尽管中医是我们的国粹,但前提是科学,即使不是科学,至少不像文本提及的那些。
在古代,虽然有类似华佗,扁鹊这样的神医,但在那个年代,仍是用封建迷信来治愈疾病或避免灾难,比如我见过在电影中,明朝进攻一个地方时,这个城市的官员,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而是到侍庙里吃斋念佛,希望佛能解决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帝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整天吃一些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其实那些药铅、汞严重超标,而且是用烟熏出来的,不但没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反而让他们早死。
文章说:“每当庙里的钟声响起,磬就跟着响起。老和尚以为是魔鬼和鬼魂在作怪。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共振问题,只要他们一天的频率不一样就行了。”
所以,我们不应该相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话,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以正常的、科学的渠道,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