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三年级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生字。
认读一类生字表中的生字时要读准字音,分析并记住字形;二类生字表中的生字不要求学生掌握,故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学生则要通过查字典掌握其读音并能组词。
二、初读课文。
扫除生字这一障碍后学生要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新词,并联系上下文和对照字典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如有时间,学生还可用生字进行扩词或思考它们的反义词和近义词,并尝试着用这些词造句。
[图片0]
三、再读课文。
解决了词语障碍后学生要将课文再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和读正确为止,并用“ ?”画出疑难的词句,用“~~~”画出好词佳句。
四、提问。
学生读熟课文之后就可以试着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了。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课文可以分几段?哪一段是重点段?它主要讲了什么?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分段、概括段意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以刚开始时他们可借助参考资料解答。
五、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课文时学生要尽量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这样可以提高预习效率。因此,学生开始学预习时在深入阅读环节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先提五个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去深入思考。
六、练习。
深入阅读课文后学生要独自完成课后的习题。在做课后练习题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因此听讲时就要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预习的方法,教师还可把如下预习顺口溜抄给学生。
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很关键,分清字形组词练;联系上下文,词义就出现,动手写几遍,字形字义都得练;先将课文读一遍,心中有底中心现,再将课文读几遍,每节一句概括要全面;内容相同合一段,掌握规律学分段;学会提问也关键,课后练习很全面,仔细解答学才干;读、画、批、注好办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做到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那么,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能力也就指日可待。
2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一
(一)读一读
三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年级,预习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已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通过读,学生可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要通读课文三遍,多了不限。第一遍初读课文,要求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课文读正确;第二遍再读课文,标出自然节,理清文章脉络,读懂大意;第三遍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然后细细品味,可以把自己的读书所得写在书上或预习本上,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留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
在读时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或高声读、或轻声读、或默读,总之要多读,读透文本。
例如预习《剪枝的学问》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读书要求:
1.借助拼音、工具书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并读一读。
好(hǎo hào)奇 将(jiāng jiàng)信将疑
结(jiējié)桃子 好(hǎo hāo)好(hǎo hāo)的
着(zhāo zháo)急 养分(fēn fèn)
3.在不理解的词语旁边画上问号,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再比如学习《小露珠》一文,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测,有不少同学能够圈画出词语“钻石、水晶、珍珠”,他们觉得从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小动物们很喜欢小露珠;还有的学生圈画了表示小露珠特点的词语“闪亮、透明、圆润”他们觉得小露珠很美,小动物们对小露珠充满了赞美之情。
[图片1]
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反复研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足了准备。
(二)查一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生字比较多,课文不再是全文注音。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理解不好的语句,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查找。
可以把查找的结果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多义词,以及不容易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碰到一些不了解的作者、知识点等,还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有关资料。
比如: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要求:查一查庐山在哪个省?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庐山云雾特点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动脑想,自觉主动地解决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想一想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之后,已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应该独立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中有哪些优美的词句打动了你?还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思考是预习的关键,反过来预习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想,去感悟,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求知。
(四)问一问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在预习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先从题目质疑,课题往往是文本的眼睛,学生可通过读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课题进行思考、挖掘,从而走进文本。
例如,《第八次》,学生预习时读到课题后大胆质疑:1、“第八次”做什么?2、前七次都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3、“第八次”的结果又是怎么样?4、第八次成功了吗?那它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然后学生带着这些的问题再读课文,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求知欲望也就更强了。
还可启发学生对课文的词句、内容进行质疑,对某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等等。提出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学生听课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这样的预习不但使听课达到了最佳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加强课前预习的同时还应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正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的:“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3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二
1、明确要求,教会方法。
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如在本学期初,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利用两节课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预习放置于课堂内完成,共同预习了第一课。
(1)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我们在哪里荡起双桨?
(2)与学生共同探理解词义的方法,即查字典或词典、看生字表、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及向别人请教。在学完第二课后,学生又体悟到可以查无字词典的新方法。
(3)自主识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识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
如:在预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学生对“聪明”的“聪”识字有这样的认识:一生提醒了它的读音,是平舌音;一生提醒了在写“聪”的部首时,要注意“耳”的横变成提;一生又想出了记住“聪”的方法,他说,一个小朋友想聪明,上课时要张大耳朵听,睁大眼睛看,要勤于发言,而且要用心记,此话说完就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4)读好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
(5)同时,应鼓励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
如对哪个词,哪句话不太理解的,可在句子旁画一个小问号,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新授课时学生会带着疑问,听课自然更专注。在课堂中预习,老师能手把手地教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可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2、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在预习中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我们在三年级的预习目标中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识字,读通课文,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此阶段的实施方法在胡老师的课堂已有所体现,不再赘述。
第二阶段:在学生已学会理解词义的方法后我们开始让学生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查找有关资料,什么叫在老师指导查找资料呢:如不要漫无目的地去找资料,有的孩子一提到查资料就上网下载,一连打印好几页纸,孩子是否真正了解、理解了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查找最感兴趣、最有效的资料。
如在《古诗两首》中可指导孩子去了解作者杜牧和张继,可引导孩子去找找枫桥在哪,也可找找其他描写秋天的诗。
第三阶段,教会学生学会初步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将预习分梯度教给方法,使其得以循序渐进地进行。
3、交流经验,获得方法。
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让孩子们进行预习作业的展示和预习方法的交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后者“渔”便是预习的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如怎样把一篇课文读通顺,有的孩子认为可把长句子读通,有的孩子认为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有的孩子认为注意好停顿和换气的地方。
又如在词语的解释方法上,有的孩子认为可以查词典,有的孩子介绍可以看插图,有的孩子认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不错的方法,也有的孩子认为可以向别人请教。
在交流查找资料的方法时,有的孩子认为可以上网,有的认为可以翻阅阅读,还有的孩子认为可以请教家长。通过交流,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孩子之间这样直观的介绍与交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持之以恒,习惯养成。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如果仅布置预习作业,老师不及时检查,这就给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孩子有空子所钻,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作业,自己就可以马虎,久而久之便不做了。
所以及时检查这一步尤为重要。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第二天必定是将孩子的语文书收齐批改的,对预习做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对预习进步大的孩子更是予以大力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此外为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每周统计预习作业得花数最多的学生,发班级喜报,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最佳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但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学生才能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学生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
4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三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
1、关于作者
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2、关于背景
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
a、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
b、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
c、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d、合并法。如《桂林山水》
(四)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