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总算懂了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

    1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

    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搞好课堂提问,首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法。

    精广结合,提出问题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精准,并且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拓展,提问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到用一个问题就能涵盖多个内容,多个思路,多元解题,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一个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根据这一个已知条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女生与男生的比是几比几?(2)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3)女生是男生的几倍?(4)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5)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女生是男女生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男生是男女两数差的几倍?……通过一个条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解答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其的数学思维不再呆板和狭窄,思维空间越来越大。

    [图片0]

    抓住时机,提出问题

    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不能随心所欲,想一出是一出,而是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找准提问的契合点,看学生是否由于对数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正处于疑难思虑之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用问题来巧妙引导和化解学生的困惑之处。又或者是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突破不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在其“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关口,教师用恰当的问题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宽阔境界。还或者是学生在旧知识的认知基础上,上升到对新知识的认知发展的区域点上,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建构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衔接的良好认知结构。抑或者是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认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各种联系。

    如,教学“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经过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 “四舍五入”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桶食用油每桶售价58元,爸爸带了150元去买食用油,请问爸爸能够买几桶油?学生纷纷列式为:150÷58≈=3(桶)。答案是对还是错?从学生列式得出的答案来看,最后3桶的结果是错的。可为什么是错的呢?教师立刻抓住这一“错误”资源,用提问来引导学生,学生再次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从根本上寻找错误的原因。教师鼓励学生可以相互探讨和交流,最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知道了自己思考问题的错误症结在哪里――只一味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却没有意识到现实生活中钱不够是买不了东西的。因此,转换思路之后,学生明白这道题要用“去尾法”求近似数,才能符合现实,符合数学概念,即150÷58≈=2(桶)。

    2怎样培养 小学 生数学课堂的提问能力

    制造“陷阱”,让学生爱问为什么

    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多制造一些“陷阱”,让学生“防不胜防”。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想些小点子;在课件制作上,多加入点精美的图片、感人的数学小故事;在正式讲新课前,先提出一些跟授课内容有关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迫使”学生追着问教师“为什么呢”“究竟等于几呢”。

    我的一个同事在讲授“认识直角”一课时,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水平线和与它垂直的一条射线构成的直角时,他风趣地问道:“你的创意有特点哟,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那位学生在他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看到学生出错后,教师不应简单地说教、批评,而是要正解地引导学生,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而且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的规律。

    积极肯定评价,让学生乐“问

    积极肯定的正面评价,是促进学生主动提问的动力。有很多学生却害怕提问,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即使有的学生提出的只是一些简单或者根本意义不大的问题,教师也应作出积极的评价,并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对于那些提出有价值、有意义问题的同学,应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并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认真,更加有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3数学教学怎样设计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发达,有意注意水平低,表现为不持久、不稳定,而且容易分散。但对生动的、有兴趣的东西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场白”,力图使它“情趣化”。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儿童由衷地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儿童强烈的追求。

    [图片1]

    (二)课堂提问要引导学生观察

    人的认识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小学生认识事物首先来源于生动的直观,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但是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观察过程中笼统粗浅,不分主次,不能长久。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课堂提问。

    (三)课堂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活动,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然而,在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脑袋笨”,课上总是问而不答,把课堂上的沉默都归咎于学生,这是极不恰当的。其实只要教师把握准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恰到好处地设计提问,学生的思维闸门就会敞开的。

    4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表扬要真实而次数要适度。

    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能够做到对学生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方式,但是,这随之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泛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很好!"、"你真棒!"、"你真勇敢!"之类的评价用语,时间久了,学生普遍感觉很厌倦,教师的这些表扬在学生面前也就变得很"廉价"了.在一次听课的时候,有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向学生展示了奥运五环的图标,他大声地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图标吗?""奥运五环!"学生们大声回答,"你们真了不起."教师这样评价道.

    试问,五年级的学生能够认识奥运五环就了不起了吗?那么,我们的学生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呢?很明显,上述的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起不到激励和鞭策作用,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和逆反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表扬学生,不要滥用表扬.

    及时引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障碍,有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对的,但半路停了下来,需要继续思考下去,才能获得准确答案。这时就需要教师或用旧知识类比引导、或抓住概念内涵引导、或用其他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达到使学生顿悟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时,要教学生学习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剪拼的办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形成了思维定势,要打破思维定势,就需另辟蹊径。我问到:用剪拼的办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我们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到同一个顶点处证明得到的。能不能用运我们所知识,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到同一个顶点处来证明呢?这时部分学生想到了,但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很显然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展开。我继续问道:平行线有什么性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了积极、有效的思维,找到了证明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