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巧。我们要将提问与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结合起来,体现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法。
能够诱发学生探究力的问题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学生展开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才能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问题本身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与认可。
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内容时,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一个大三角形剪切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思考原来的大三角形和剪切后的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然后再剪切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大三角形,并思考原来的小三角形与所拼接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有的学生说都是180°,有的学生说第一个问题中的大三角形是180°,而小三角形是90°;第二个问题中的小三角形是180°,而大三角形是360°。学生都觉得自己的答案正确,但是又觉得似乎与某些知识点相冲突。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了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图片0]
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立即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②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③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④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另外,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不断调控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
2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露出满意的微笑。
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氛围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
树上桃子的 ,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餐一顿时,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棒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 数的 ,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 ,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 刚好吃了总数的 ,因而可求总数:20÷ =100。
3 小学 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方法
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老师设计问题要突出教学目标,要有思考性,难易程度要适中,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讲解"角的认识",让学生在同一个点上画几条射线,问到:除了几条直线,你们还发现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边与角的关系,还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等相关知识。
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联想而有所领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老师的启发就显得犹为重要。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并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由表及里,由里及深。
[图片1]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展开。教师在提问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不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分析与看待,不能进行主观臆断,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从而能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在理解与解题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新知与学生的旧知间有知识断层,无法更好地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以此来将两步应用题转换成两道一步应用题。
只是一个小问题便顺利地解决了学生的知识断层问题,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新知的学习找准切入点。如小明正在阅读一本书,第一天看了15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4页,问这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先让学生来计算小明第二天看了多少页。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计算两天看了多少页便轻而易举地解决。通过设计这样的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便可以轻松解决。
4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重视提问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判断,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考价值。通过巧妙的问题,指引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受到启迪。
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的对比练习时,我出示例7的表1、表2并设计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①在表1中,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它们是怎样变化的?③你认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④同样在表2中你发现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⑤你发现它们是怎样变化的?⑥你认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⑦在表1和表2中,你能发现正、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新课伊始,先让学生任意报出10个数,接着让学生来和我比赛,看谁能最快说出这10个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
学生才说出两、三个数时,我已将10个数全都判断完毕。学生在惊叹之余心中疑问也油然而生,为什么老师能如此神速、正确的判断?肯定有什么奥妙?“猜猜看,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学生判断出个位是的数。这时就有学生质疑:“13能被3整除吗?”通过学生的质疑、讨论,最后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可见,在培养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质疑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