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总算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提问

    1 小学 数学课堂怎样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怎样提问?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误区。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内涵,让课堂提问发挥积极的作用,使课堂因提问而变得更有魅力更加精彩。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法。

    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提问

    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相通的. 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需要旧知识的支撑,旧知识可以为新知识奠定基础. “温故知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故引新,以旧启新,不断拓宽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当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时,思维的机器就启动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善于利用旧有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或者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的矛盾现象,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进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求积的近似值”时,课本中的例题要求计算要付多少菜款. 学生计算结果是一个有三位小数的数值. 然而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是以元为单位,计价时一般都是算到角,分币已经不流通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取近似值. 但到底要保留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呢?学生们意见分歧. 教师这时适时加以点拨,说明付款必须精确到百分位,即保留两位小数,这是计算的需要.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销售方计价往往只保留一位小数,这是为了收款方便,省得找零. 通过新旧比较,大家明白了求积的近似值要看实际需要.

    [图片0]

    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接处提问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非常紧密,每一个新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的.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将新的学习内容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去提问. 在每一堂新课讲授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进行了解,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富有导向性的问题,为学生架设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正迁移,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可以促使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化未知为已知.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先后提出几个问题: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可以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2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趣问,以提问引奇激趣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教材内容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地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明代学者王阳明早就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为此,提问设计的着眼点,也应当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而能引奇激趣之问,就常有这种功效。

    [图片1]

    曲问,以提问“曲径通幽”

    一个问题,提问的方法和角度是多种多样的。问得曲则巧,问得直则笨。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指明方向,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对话文本;是为了启迪思维,发展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得精彩。直白的提问,目标意识过于强烈,雕刻痕迹过重,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排斥之感。“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智慧的提问,是旁敲侧击,既能“山重水复”,又能“柳暗花明”。旁逸斜出以求出其不意,曲径通幽巧入世外桃源。

    追问,以提问诱学深入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智慧的追问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度把握,对于揭示知识的本质,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课堂追问是一门艺术。充满数学味的追问,带领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表面的现象发生,同时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层次,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巧问,以提问相机诱导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与指点。提问要有启发性,“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做到以问为导,以导代讲,优化提问的切入点。

    3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锁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 最后,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在提问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2)提问不宜太多。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设计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提问与练习两者互相融。(3)提问涉及面要广。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4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方法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处提问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切入,用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作为提问设计的依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可以用视频播放“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草地上,四个小动物骑着车子,准备赛车,它们车轮的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 教师问:它们同时出发,谁可以获得冠军呢?这样的问题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富有情趣. 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易回答. 教师的提问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处提问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和面对新问题所具有的可扩展的程度,从而使课堂提问的延伸性得到合理的拓展,增强有效性. 这种基于知识生长点的提问,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想象力,使学生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在新旧知识对比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项游戏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指头表示每名同学分到香蕉的数量. 然后根据老师的步骤提示做:如果将4根香蕉平均分给小明和小乐,请用手指头数表示他们每人分到的香蕉根数,大家很快都伸出了2个手指. 接着,教师又提示说:如果现在只有一根香蕉,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乐,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香蕉根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 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什么意思. 回答说,是分到的半根香蕉,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