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终于清楚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1怎样提高 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教师把问题放大了,学生们经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发展了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开放和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关系,融洽了师生感情。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有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法。

    提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趣、好奇、有挑战性的问题都容易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创设具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强烈的挑战心理,强化探索的动机,使学生跃跃欲试。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个2相加”比较麻烦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你们能创造一个简便写法吗?”如此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有学生出现了“2+2dengdeng”“2+2+2+2许多”“2+2+…+2(9)”等一连串的创造,教师在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创造后,又问:“还能来个更简便的吗?”低年级的学生哪能经得起如此进一步的挑战,于是又有了“2+2(9)”“2×9”……

    [图片0]

    在挑战性数学问题中,学生是多么富有创意啊!

    提明确性问题,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问就要明确,不然,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教师应该常常有针对性地提出明确性问题,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不久前刚刚听到一位新教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新课部分,画面上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钟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后,教师提问“钟面上都有什么?”学生观察后踊跃发言:有分针;有秒针;有“1-12”12个数字;分针长长的时针短短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时教师又问了:“真棒。仔细看看,还发现了什么?”学生面面相觑,绞尽脑汁想开了:“我发现分针是瘦瘦的,时针是胖胖的。”“我发现应该还有一根秒针,怎么不见了?”“我发现这个钟面长得圆圆胖胖的。”兜了一圈,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着急了:“仔细看看,钟面上还有什么?”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一位女生站起来:“我看到数字后面都有一条线。”教师像发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松了口气…… 显然,教师在追问中把问题问偏了,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浪费师生时间,处于无效或者低效教学状态。其实,在学生找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以及12个数字后,只要追问:数字后还有什么?或者可用手势直接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后面有什么,继而再引导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就水到渠成了。

    2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课堂提问要明确目标。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优化提问思路和过程,以及提问技巧等。 譬如,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例2,以“家里来了客人”这一素材为背景: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即:统筹安排。用全面具体的思想,合理选择、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材在情景图下给出了沏茶时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呈现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怎样才能使客人尽快地喝茶呢?于是,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探究,设计讨论。(教材中给出: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大家都知道,必须先洗水壶,接水。

    1.最先干什么事情?哪些事情还可以同时做?2.等待水烧开的同时还能做点什么?3.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们讨论,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合作、去探究、去发现。最后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所用的时间,是否合理,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小组、个人设计中,选择最佳方案向全班学生展示。这样设计以上问题,能及时、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合理地、快捷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数学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合理利用、合理安排时间,克服盲目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教学目标。

    [图片1]

    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我们的小学教师面对着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学生,他们活泼的天性、亲切的笑脸、好奇的眼神都是我们施教者尤为关注的,我们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的这种特点为出发点,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言语、行为、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传统的教学“靠喊、靠吼、靠打”已被证明不能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而且极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只会让学生畏惧课堂、畏惧学科、畏惧老师。数学课程教学本身就存在着变幻莫测,存在着科学的神奇,这正是开展趣味提问的良好土壤;将僵硬的问题赋予生命,这正是趣味才能起到的功效;只有拉近问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不会出现“提问头皮一片”的窘境。

    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赛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赛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赛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趣味性活动,如让学生分组真实化地折叠小星星,每位同学折叠3个,3个人一个小组,4小组为一大组,看谁折得快。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对动手劳动感兴趣,他们也希望课堂能够成为知识的乐园而不是知识的强制执行。通过这种在乐中学、在做中学的方式,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在无形之中构造着加减法的数学学习环境,有效地将学生的大脑活动与身体活动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运算能力。

    3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提思考性问题,推动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推动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就要有思考性,将学生带入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愤悱”心理境界。教师应该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他们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教师设计一道“摘星星”的练习情境:每道加法算式和的十位都用星星遮住,让生猜一猜是几,猜对才能摘走星星。教师没有一次性地全部出示题目,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25,34+8,先请学生轻声地读一读,然后独立口算。在学生口算后,问:“分别比较算式中加数十位上的数和得数十位上的数,你发现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就发现:4+25得数十位上的数与加数25十位上的数一样还是2,而34+8得数十位上的数却是4比加数34的十位多1。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本课的难点,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有的算式得数十位比加数十位多1而有的算式得数十位却和加数十位一样呢?”

    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原来这和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相加不满十就不要进一有关,要想知道得数有没满十只要看个位上两数相加是否满十就可以很快算出得数了。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而发现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很顺利,正确率很高。

    提开放性问题,发展发散性思维,促进师生感情

    师生课堂上要良好互动,或者师生在课堂上要能营造民主、轻松的、和谐的氛围,开放性提问就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封闭式或简单的提问,一方面学生在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学生的思考量不多,在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考成就会因为答案的公布而降低;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在封闭式问题中感受到自由和激情,感受到轻松和愉快,从而降低了学生上课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利师生感情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释放学生的发散性情感,引导时不妨更加民主。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在课后练习环节出示一天你去逛福福超市:一本练习本1元、一块橡皮1角、一支铅笔2角、尺子一把5角。提出问题:如果我有1元钱能买什么?可以怎么买?比比看,谁的方法多?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的锅,首先就有:我可以只买一本练习本,我可以买10块橡皮,我可以买5支铅笔,我可以买2把尺子。接着又有:我可以买橡皮5块再尺子一把,我可以橡皮买8块铅笔再买一把,我也可以买铅笔2支橡皮6块或者铅笔买3支橡皮买4块……

    4有效的课堂提问注意方法

    面向全体提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要使学生在同一课时,同一环境下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学习提问方案,让每个具备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还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对具备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要经常性的提问他们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经常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提出的问题要与学习的内容相一致。提问的数量要适宜,教师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难以顺利进行的最大阻碍就是重难点的讲解,学生也往往因为重难点吃不透而心焦气躁、产生厌学心理。我们建立科学化的课堂提问机制,就要把重难点突破放在提问的层面上加以解决。教学重点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可以说能不能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关系到一节、一章甚至一册教材的教学成败。传统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反复记忆、反复讲解、反复练习的方式来处理这部分内容,这与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相差较远。我们要在提问环节上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哪些是一般知识、哪些又是重点知识,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难易边界,让学生提高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警惕,形成重点内容的自主突破学习机制。例如在讲解《三步混合运算》一节时,可以借助买象棋和围棋的具体生活情境,通过“为什么这两个乘法能同时算呢?谁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这两个信息存在很严格的先后顺序吗”等问题,帮助学生借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运算顺序。

    同时,呈现四道类似的混合运算试题,通过有效的提问启发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加深其对算法的理解、对学习重点的理解。而面对教学难点,我们的小学教师就更要充分利用简洁、直接的提问,调理好学生的认知与抽象复杂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讲,在针对教学难点的提问中要更加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多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来代替学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增加肢体语言的运用力度,配合以相应的图片及多媒体动态展示,调动学生擅长的形象思维,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应答时间,切勿急于让学生应答而造成没必要的课堂紧张心理,阻碍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调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千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连续退位减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错例,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层层深入突破学习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