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图片0]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是每个人能够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改变以往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考核体制,这样学校在进行教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不会被这种分数考核制所限制,可以给学生安排更多可以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的课程。
学校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思路,注重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努力的学习。
[图片1]
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学生进行知识灌溉模式的教学思路,而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高中生正好都是十六七岁的年龄,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还需要学校进行适度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因为要进行素质教育而放任学生不管,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对“好和坏”、“真善美”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判断。
孩子的父母,也应该参与到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来,应该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或者是做游戏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而不是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4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彻底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演变而来的,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学习,做官的意识根深蒂固。
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而教育,两种教育两种目的,两种观念,现在人们的观念还固定在应试教育的做官观念里,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转化人们的固有观念,使人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
彻底改变教育的评价机制。
目前的高考是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的完美形式,也是对应试教育的肯定,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改革高考制度转化考试的选拔功能为评价功能,当然改革高考制度也不能完全取消考试,因为考试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评价机制,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我的意见是模仿外国的宽进严出和学分制。
彻底改变教育的目的。
现在学生在校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岂不知学习了知识在工作上用不上岂不是白搭,所以要改变教育的这个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最终目的。
当然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很密切,一个人不可能目不识丁就具有十分高超的能力,但得记住学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也很重要。
处理好结果与过程,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现在学校教育看中的是结果即分数,而不注重过程,要指导教育不是企业重结果不重过程,因为它们的产品不一样,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人才的素质决定一切,要提高人才素质就必须重过程。
另外课内学的知识一般是考试的内容,学生很重视,不看重课外知识,殊不知有时候课外的知识比课内的知识还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