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GEZYDK
  • 终于清楚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法

    1 小学 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法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图片0]

    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

    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

    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总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去引导学生去朗读,在朗读中去感知所写的人和事,从而有效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揣摩,在朗读中积累知识,在朗读中把握线索、情感,那么,学生就能够去进一步感知课文,进而达到教学之目的。

    2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法一

    一、正确认读,培养良好朗读习惯

    宋代的朱熹对都市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确立“以生为本” 的宗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定课外阅读书目,并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学生声音洪亮,有精神的朗读,日复一日,学生的朗读习惯得以培养、朗读能力得以提高。

    二、 熟练朗读,掌握合理朗读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美学大师宗白华也说过:“我们不一定要做诗,但我们的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

    在课堂上,我先教停顿,语速,让学生掌握重音的一般规律。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在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就拿诗词教学来说,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加大读的量,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篇的理解。

    [图片1]

    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中景物: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 再引导学生结合诗意划出古诗的朗读节奏:朝辞 白帝 彩 - 云 - 间, 千里 江陵 一 - 日 - 还。两岸 猿声 啼 - 不住, 轻舟 已过 万 - 重 - 山。

    最后通过明确重读的字词,让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学生将古诗诵读于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进而为感悟诗意打下基础。

    三、 感情朗读,深入体验文本意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学、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道德“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来回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在乡绅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语感之道。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自然、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遵循“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这一反复朗读、品味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这一反复的过程中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深文本意境体验。

    3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法二

    1.明确朗读目标,细化朗读要求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另外,教师目标要清,每次朗读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理清朗读层次,不可贪多求全。一般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即:先引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读明白,读透彻。即: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读出情,读出味。即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进入角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2.创设情境、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

    如教师范读,师生配合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情感品味朗读;整篇文章的朗读,个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重视示范朗读。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3)创设朗读情境。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3.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以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4.注重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4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法三

    1.准确制定朗读目标,实现层次性阅读

    小学生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师的朗读目标在制定时要考虑到规律性和层次性,首先要做到准确识字认读,确保朗读无障碍;其次要实现流利朗读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再次就是要将感情带入朗读,培养感情能力;最后要将课文熟读精读,丰富积累、深刻记忆。

    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导读工作,将生字生词与字音准确区分标注,在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所谓熟能生巧,大量的朗读积累一定会帮助学生实现朗读技能质的飞跃,将朗读所学用于课外,强化知识积累。

    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朗读任务,由浅入深分别是认识生字生词、流利朗读文章、加入自己感情进行朗读、反复阅读进行积累,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2.丰富朗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在反思朗读教学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丰富能够有效解决朗读课程中枯燥乏味的问题,使朗读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思考,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阅读的积极暗示,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朗读重点,将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朗读情感带入示范教学中,达到进行阅读指导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做到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此外,还有情境创设、个性朗读展示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唤起学生对于朗读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榜样,准确进行情感表达与字词把握,表现出对于周总理深沉的爱和不舍,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

    3.进行多元化朗读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学生应当在朗读的过程中对阅读内容与情感进行品味,把握作者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以准确合适的语调和感情进行材料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以此为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在反馈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尊重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看法。

    评价标准要做到动态多元,综合分析学生的朗读表现,充分对学生进行认可和鼓励,也可以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要求家长也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给出多元的评价与反馈。例如,在学习《挑山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家长面前进行朗读的任务,要求家长根据给出的朗读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情感的表达、字词的把握等方面给出反馈,帮助学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