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CSDPAL
  • 总算知晓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

    1 小学 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

    一个成功的导入设计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导入发,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我先介绍课文的作者:李时珍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课文讲了几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李时珍》就知道了。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二、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对待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出判断或选择。比如我在教学《平分生命》一课时,我就问学生:“当你身边有人流血过多急需输血的时候,你会愿意输血给他吗?”这时,同学们都沉默了,因为他们一时之间无法接受。

    [图片0]

    我接着说:“但有一个人愿意,他就是阮恒。”同学们都睁圆了眼睛,似乎有些不信。顺理成章的,我让他们自己读课文,了解阮恒的伟大。

    三、设置疑问导入法

    设置疑问导入发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的一种导入发。如教学《海底世界》一颗,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节是课题《海底世界》。

    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地到底有多大呢?海地里面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音乐导入法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人平等,当音乐声响起,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立刻活跃起来。如果能在课堂导入中能适当运用音乐,一定可以缓解学生课间疲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着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自然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五、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老铁牛》一课时,先给他们讲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中断了河中附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栓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课的淤泥里。

    洪湖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可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呢?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办法。

    后来来了一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谁把他送回来。”说怎能帮助和尚送回铁牛呢?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正好借助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己阅读《捞铁牛》,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立即调动起来了。

    六、导游解说导入法

    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相关的情景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视觉,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思维。

    例如《三峡之秋》一课的导入,首先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段,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长江三峡的概况。

    七、回忆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内容。有意的衔接下一节课,是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届节课做好铺垫。

    八、直观演示导入法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如《琥珀》一课,学生对琥珀了解很少,我在导入时给他们播放《美丽的琥珀》让学生欣赏琥珀艺术品,让学生了解琥珀的价值、当学生看完后充满好奇,也就能主动地去阅读课文。

    2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一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复习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例如学习《别踩了这朵花》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花花草草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课前同学们也预习了,这篇课文是讲蒲公英的,蒲公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引起冰心奶奶的关注呢?它到底是一枝怎样的花呢?那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

    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导入法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对小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

    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3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二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尽快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时候。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一只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

    有一天,她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回来一块肉,正准备给她的孩子们,可以遇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了许多动听的话,称赞乌鸦歌声好听,最后乌鸦张开了嘴,肉被狸狐叼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顺势提问:“乌鸦的为什么会被骗呢?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图片1]

    又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我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都回答:“想!”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描述:“有一天,一只小鸟在天空飞着,不一会儿落到井沿上,它看到井底有一只青蛙,于是对青蛙说天大得很,而青蛙却认为它整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两人因此争论了起来。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说的对吗?”这样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我们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导入的故事要跟课文有一定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度到课文中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的形式导入

    设置县念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一上课,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吗?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呢?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一上课,先给学生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三天造好了十万支箭,诸葛亮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挫败周瑜的阴谋呢?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这样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用猜谜或者游戏的形式导入

    这种方法能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来。例如在教《落花生》这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说条谜语,看谁反应快,猜得准。“白胖孩,做沙滩,外穿大麻衣,里套小红衫,小葫芦,心有酒,剥开来,香扑鼻。

    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学生们听了,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落花生》引入新课。

    又如,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热情很高,异口同声地说:“好!” 我用手巾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学生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眉梢上,若得全班同学笑得前斧子后俯,课堂上乐成一团。

    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学生齐声回答:“是因为他们的眼睛蒙住了,看不见。”“对。你们说得很对,同学们眼睛蒙上后什么都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告诉我们答案。”

    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被调动起来,有了想找到答案的欲望。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四、背景介绍导入

    通过看图、看文、运用引言、生动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手段,创造意境,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并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学生一边欣赏音乐,我顺势介绍: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俩友情的故事,题目叫——《伯牙绝弦》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感染,便增强了求知欲望。

    接着教师就板书课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情趣盎然了。又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出示课题)他于1950年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修铁路有什么了不起的,可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修筑这条铁路的吗?”接着,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认识了解詹天佑垫定了基础。

    此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名言导入、复习旧知导入、谈话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尽快进入主题。总之,导入从形式,内容,容量,声势上都应讲究方法和技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导入的过程共有五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进入学习课题的过程。

    这是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在具体操作中,必须灵活运用,不能机械照搬,有时这五步界限并不明显,甚至互相交融,有时导入并不需要这样完整的五步,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4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三

    01激疑设思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方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题目有没有让你好奇的地方?”学生急不可待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太不可思议了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鱼游到纸上不会死吗?”等等。

    无需教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再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怕蛇吗?”大部分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这么怕蛇,不愿意见到它,可却有人特意到外地买蛇养,哪有这样的人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些我们看起来‘不正常’的人。”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02释题入课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浓缩。从解析题目导入,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正题,又可同时领起全文。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题目就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解题”让学生明确诗歌的内容。一个与众不同、别致出彩的题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便可有事半功倍之效。“解题眼”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题目,可以看出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是一般的石头吗?”“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说得好,通过读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样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03情境渲染法

    有的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宜用情境渲染法。教师富有感情的导入语言、辅以精彩的影片剪辑、音乐,可以创设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学生潜心研习文本,他们会更深刻地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时,让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图片,然后问学生:“图片美吗?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种美?”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雅鲁藏布大峡谷。

    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景象有哪些。”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可以创设轻松、唯美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欲望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4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关于趣味导入语,教师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比喻义来设计,可用歇后语、对联来设计,可用小笑话、小品设计,等等。

    在上《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则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然后提问:“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猜谜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趣味导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文学趣味,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他们通过思考发现知识,获取知识,从而产生一种获取胜利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贯穿到整节课的学习。

    05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我国悠久文化传统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其语言精练、优美、含蓄隽永。教师用恰当的诗歌导入新课,语言精练简洁地将学生带入一种如画般的优美境界,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在学习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教师可吟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与《长相思》内容、意境相同,一个现代、一个古代,由现代很轻松地引申至古代。在轻轻的吟诵中,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意境。

    06温故知新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让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讲《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先背《游园不值》,那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看看夏天在苏轼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是酷暑难耐还是大雨滂沱,还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投入诗歌的分析中。

    07故事导入法

    故事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富有启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历史故事、探险故事、神话故事等为线索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导入方法。

    在教学《将相和》时,我先问学生:你们有谁看过或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哪位学生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接着让一位同学给大家讲故事。

    然后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蔺相如怎么样?厉害吗?”教师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后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蔺相如的另一个故事――《将相和》,看看这篇文章蔺相如又有着怎样的精彩表现。”这样,就调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从而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