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总算理解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

    1 小学 语文知识积累方法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在学习基础上加以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使用的前提下加以记忆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随课文积累法

    目前,课本中安排的积累内容,大多数在单元的练习中,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使积累不局限于阅读和抄写的过程,而是与课文同步学习与运用。与课文同步学习与运用,一方面是指把课文中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指把练习中要积累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安排到相应的课文中去学习,去运用,去体会。

    在进行课文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个新知识点,而它又关联着过去学习的知识,此时我就将所学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增加积累,牢固积累。

    二、针对性积累法

    针对一些积累材料的枯燥乏味或难于积累,加之学生记忆积累的懒惰等特点,我将生活事件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领悟、应用,还易于口头交流,更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积累知识,为学生创造性使用积累知识提供相应的情境。

    三、趣味积累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对于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图片0]

    例如有的按描写景物进行积累,比如:春、夏、秋、冬;有的情景交融,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古诗词、古今贤文等。

    四、名人名句积累法

    例如:毛泽东主席说过的名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打无准备之战。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还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的传诵名篇,唐诗、宋词、元曲等我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传颂的名人名篇等。

    让学生在积累中潜移默化,在雅、美、纯、真的语文环境之中受到思想情操的多方面的熏陶,感染与教育,从而增强语感,培养情感,养成气质,提高修养。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科的人文性质。

    2小学语文词语积累方法

    一、以课前预习加强初步积累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其今后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极大益处。尤其对于已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例如学会在文章中做标记,标出生僻的字词;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拼音,理解新词在字典中的释义;勾划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等。

    通过课堂仅有的40分钟,学生根本无法深入学习知识,因此,课前预习就极为关键。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提前知道一些生词的大致解释,还使他们累积很多美词美句,同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对词语的理解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要求,即“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而这一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阶段就可以达到。通过课前预习,不仅会使学生养成主动翻阅字典、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更激发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了优美词句的初步积累。

    二、以贯彻学法深化积累内容

    要想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述,就必须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

    1.替换法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将其替换为其他词语来帮助理解。比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讲授《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指引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不幸”时,他是这样问学生的:“何为“不幸”?可以给“不幸”换个词吗?”学生换成了“倒霉、灾祸、祸患、灾难、厄运”等词语。

    接着他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带入文章,重新阅读,体会换词之后的改变。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领会了文中“不幸”的意思,更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桑兰的悲痛与坚毅勇敢,由此更加深入地领悟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替换词语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地复习旧知识,同时体会到作者对于词语运用的独到之处,更可以启蒙新知识。

    2.表演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就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来让学生对“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等词语加以理解。

    由学生饰演杂草,教师饰演稻秧,师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这几个词的涵义。表演法,既可以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新的词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领悟。

    3.结合文章理解

    结合词语所在的前后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第二阶段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有些词语,学生通过阅读前后文就可以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也就不需要进行查字典等繁琐的步骤了。

    4.结合实际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内涵也是词语学习的常见手段。有位教师在教授《学棋》一文中“能手”这个词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划出含有“能手”一词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想一下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能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给出了多个答案,如:捕鱼能手、教书能手、电脑能手等。

    由此,学生快速地理解到“能手”一词的涵义在本文中表示棋艺高超,对于下围棋十分精通。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要一心一意地学习,才能在将来成为“能手”,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方法外,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想象法、分解组合法、电教演示法、以旧带新法、联系插图法等。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授予学生,使学生理解词语,强化对词语的积累。

    三、以学用结合夯实积累

    读书不能仅限于读,还要学以致用。谢觉哉先生曾说:“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找准学、用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用积累的词语说话、写作,将学习的词语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夯实积累的效果。

    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感受作者在描述“原野热闹非凡”这一场景时所运用的技巧,并试着自己描写一段景物;学完描写人物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夯实积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活学活用课文中的知识。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说:“所谓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教师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时常用已经积累的优美词句仿写段落,学用结合,达到积累的最佳效果。

    四、以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教师在实际词语教学中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内的词语,更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积累常用的名言警句、歇后语以及电视广告的广告词等,并且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词句、表意深刻的诗歌等。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使学生养成随时阅读、随时标记、随时积累的好习惯,让他们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写文章的时候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在写文章时更加游刃有余。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特级教师丁时辉说:“大浪淘沙,沙尽之时方显真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洗尽浮华,回归语文本质。因此,教师要继续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踏踏实实搞好词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3小学语文词语积累方法

    一、 准备摘抄本,并自主设计封面:

    首先让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摘抄本,并为自己的摘抄本命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采花集》、《采蜜集》、《百花园》、《杂草园》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精美的封面图案。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摘抄好词佳句这项活动倾注了浓厚的兴趣。书名、封面都是学生花了很多心思设计出来的,那意味深长的书名、精美的封面图案设计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去积累好词佳句的积极性,为自己今后的习作积累各个方面的素材。从此学生把枯燥的积累变成快乐的收集,在语言的世界里自如的翱翔。

    二、 采蜜——教授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

    指导学生摘抄也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具体方案,直到扶着学生上了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1、学会分类积累。

    作家手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美精典的语句。有描写动物的敏捷机智,如写翠鸟,“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有赞美植物的品质,如写橡树,“挺立着一棵高高的像树。

    [图片1]

    它是那么的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有描写大自然优美风光,如写溪水,“碧清的水流撞在岩石上,发出铃铛摇动般的脆响。叮咚叮咚……大自然乐器奏出的音乐,在幽静的山谷里回旋飘荡。” 这些绚丽多彩,渗入意境之美的语句,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能力。

    可以积累的好词佳句很多,面很广。因此我让学生给自己的摘抄本分为几大块:大自然篇、动物篇、植物篇、人物外貌篇、心理活动篇等等。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分类摘抄到相应的板块中,以便于自己在习作中查阅。

    2、从课本中挖掘积累的素材。

    语文书是最好的积累材料来源之一,所以我从课文入手,因为教材中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易学易诵,可供学生鉴赏或临摹。比如:在学了《燕子》这一课后让学生把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句了摘抄下来。“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是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学生在今后习作中遇到写动物外貌,就可以借鉴。

    3、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自觉养成及时积累的好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句,这写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归定学生每人至少有两本课外书,主要是包括作文选,并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时间,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互换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好词佳句,就及时积累起来。比如:把有关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有学生积累了“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满人间、春雨绵绵”等好词。

    4、积累形式不一,可以多样化。

    除了可以让学生自由积累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要求去积累,比如:我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看到的有关描写天气变化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也可以阅读好同学的摘抄本,把他们本子中的精美语句再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中,据为己用。

    三、酿蜜——学会将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运用,语言就成了无水之鱼,无根之花。语文教学易犯的毛病是失败的积累,也就是为积累而积累。大多数老师感兴趣的是词句在摘抄本上作呆板的整齐排列,而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生动运用并加以内化。实践证明,毫无运用意识的积累是徒劳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运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能强化、深化发展原有的积累。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使语言内化完成语言知识的建构,还可以让学生在语言的创造性表达中丰富语言的积累。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的。

    1、 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

    充分利用每节课讲课前的三分钟,开展一些积累语言的活动。可以说说自己积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也可以说说自己在积累中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环节等等。比如: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用不同成语表达画面意思。

    一位老大爷眼含泪水,激动地说:“盼了一个世纪的奥运会终于在家门口举行……”这时候老大爷的心情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回答:“惊喜万分、喜极而泣、热泪盈眶、激动万分、老泪纵横、百感交集……”对学生采取轮流制,进行循序渐进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这一活动目的是使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和展示语言的机会,且在活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 坚持写课后小练笔。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句和精彩片断,有一些课文非常接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学完之后,我让他们悟其法、学其法、用其法,写写课后小练笔。如:在学了《荷花》这一课后,让学生把描写荷花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想一想还可以用在哪些花儿上。

    有一位学生积累了“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等好词之后,他在小练笔中这样写道:“牵牛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大家你挨我挤的,拼命地吹起小喇叭…… 蝴蝶也赶来凑热闹,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学生的语言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3、上好单元习作,提高作文课的教学效率。

    利用我们所学的课文是积累写作训练的范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例子,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源泉,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扩展和延伸。把单元主题内容和习作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如,在上了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后,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环保的作文。

    我这样引导道:春天来临了,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校园的小草也从地面钻了出来,为了培养同学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人,同学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来改变我们的行为,净化着我们的心灵。该怎么去为校园环保宣传写一个温馨提示呢?有的同学脑瓜转得很快一个劲地说出了很多。

    如,“草木皆有生命,爱护方显真情。”“绿化美化净化,靠你靠我靠他。”“花美在丛中,人美在心灵。”句句词语皆佳语言的魅力一涌而上都聚拢来了。

    4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积累方法

    一、读背法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学皆共出于吾之口,遂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收益不浅。”丹麦语言家耶培森说过:“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在日常训练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每日一句。

    (1)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到值日班长处背出,若句子稍长的,可由值日班长背前半句,另一生背后半句。

    (2)中高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或自由选择一句优美生动的语句,内容可以是格言、歇后语、警句、名人名言等,每天早上到值日生处背出。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每周两首诗。

    每周选择两首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对中高段学生还可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二、摘记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是对读过的、背过的语言材料进一步的加深巩固。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记工作,这样既积累语言,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摘录词语。

    (1)低年级学生语记量还较少,而且遗忘性强,因此低年纪学生可摘录一些常用的词语或成语,便于理解记忆,并采用书画结合的方法,直观形象。

    (2)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指导他们按需摘记或归类摘记。如:动物成语专辑——飞禽类:鸦雀无声、鹤立鸡群、闻鸡起雾、一箭双雕;走兽类:龙腾虎跃、狐假虎威、指鹿为马、狼吞虎咽;水族类:鱼目混珠、虾兵蟹将、沉鱼落雁、翁中捉鳖;昆虫类:金蝉脱壳、飞蛾扑火、螳臂当车等。

    2、摘录好词好句。

    (1)以中高年级为主,可指导学生归类摘记。如按表神归类:伤心的、高兴的、兴奋的、害怕的、认真的;按天气归类:天晴的、下雨的、(小雨、大雨、暴雨)刮风的;按事物归类:写动物的、植物的等。

    (2)以高年级为主,在归类摘记的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摘记的内容进行评议,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手法,写作顺序,甚至从某几个好词着手,写几句简单的评议性语言。

    三、达标法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唐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读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宫。”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

    因此可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每一学期制定出达标的要求。具体规定各年级每一学期达标的具体内容及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