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YMEZD
  • 终于明白小学语文教材拓展方法

    1 小学 语文教材拓展方法

    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指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突破时空限制,由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拓展与文学系的空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材拓展方法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找准拓展点,打好基础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总是提前找准拓展点,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资料拿到课上,与同伴相互交流,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了能量。

    [图片0]

    二.课中多途径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兴趣

    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光靠教师讲授,或让学生被动地听讲、朗读、练习是不够的。必须设计大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培养听力:当堂讲一段好句子或者趣闻,立刻指名复述,看谁讲得完整,看谁更能创新;听写生字、词语、句子,看谁写得多、写得好,设计听写比赛;培养读书能力,读一段话,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背诵古诗文、文章精彩段落,设计限时背书竞赛;小练笔写作竞赛,让学生当堂写,当堂读出来,当堂评比等等,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课后推荐阅读,增加积累

    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是不是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呢?当然不是!还要拓宽知识范围!开阔学生视野!这就要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后,要求学生“找安徒生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在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之后。

    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学完《北京亮起来了》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悠久历史和现代发展变化的文章……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也大有裨益。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无节制地为拓展而拓展。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训练不能简单地追求视野的拓宽,而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蕴涵的丰富教育资源,将锤炼思想深度的因素也考虑在内,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使语文教学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要从阅读中去慢慢积累。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阅读教学会是困难重重,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较弱,只能阅读一些最基本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用拓展阅读来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多多积累语言知识。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读书量,积累更多的知识。

    2、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语言积累较为薄弱,而写作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写作时有词可用,学生平时都会通过阅读来增加语言积累。

    而拓展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由课本引出其他更丰富的书籍,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接触各类出色的语言表达,尽早熟悉语言技巧,并且可以熟练使用。这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拓展阅读是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从课本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过程。小学生是充满着好奇心的,但是由于知识储备太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类疑问,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课本外找到解答。

    这一过程可以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乐趣,自己寻求答案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

    1、围绕文本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委会精心挑选的,除了本身具有深厚内涵外,还具有很大的延伸空间。因此从课本内容为出发点,向外延伸,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存在很多可发散点的。

    2、从障碍点上拓展。因为小学生年纪尚浅,知识储备薄弱,在课文理解上会有很多问题。在这种时候,老师不能将繁琐难懂的知识强行塞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自己去探索、发现、解惑。

    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边文章中,有一句“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很难理解,这时老师可以提供拓展阅读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旧社会的罪恶、反动派的黑暗,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从发展点上拓展。阅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尤其是故事性的文章,带有情节发展,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想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开动大脑,多思考。例如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文中的“我”和闰土相识、相知、相交,后来又依依不舍地分开,再见面已经是三十年之后的事了。

    讲到这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去想象他们再相见时的情景,大家相互交流,最后把《故乡》中两人再次相见的描写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对比看看,学习长处,拓展思维。

    三、营造阅读氛围

    1、增大图书馆藏书量。为了方便学生们拓展阅读的图书需求量,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来图书馆查阅,不仅方便而且可以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硬件设施是学生拓展阅读必须的条件,学生有了兴趣还能找到想要的书籍才能真正地起到拓展学生阅读范围的效果。

    2、课外阅读课。新课改后,学校都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整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了阅读课程,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这也是为了满足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只靠课内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更多的阅读量来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为了拓展阅读的开展,学校要开设课外阅读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类阅读资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丰富自我。

    四、阅读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动力

    1、读书交流活动。拓展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学生只是自己埋头苦读,不去思考,不去与家长、同学、老师交流,其效果甚微。因此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可以最大化拓展阅读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学习他人长处,而且同学之间的交流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一种督促方法。

    读书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了拓展阅读的兴趣。

    2、读书成果比赛。读书交流活动是一种温和的激励方式,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要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拓展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还需要结合一些读书成果比赛,例如讲故事比赛、写作比赛等。

    通过比赛,可以让同学们向表现好的学生学习,同时还会受到激励,小学生好胜心强,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也会督促自己不断拓展阅读,丰富自己,向着好学生靠近,从而实现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3、评价阅读成果,给予指导。小学生自律能力差,自学能力弱,很多时候还需要老师的指引。拓展阅读也不例外,课本上的知识就已经让学生觉得为难,课外的知识想必是更加复杂。

    老师要定期给予学生辅导,查看学生们阅读的情况,有问题的加以引导,表现好的给予表扬。激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同时老师的定期查看也是在督促学生们勤奋努力,不断充实自己,实现拓展阅读的目标。

    3小学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法

    一、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做好的老师,学生做任何事在被动的情况下效果是非常差的,而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了出来,学习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这一学习的特点,挖掘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求知的欲望才会强烈,才可能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语文知识拓展和延伸的效果,在学生预习新学的内容的基础上,来补充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在丰富学生们知识面的基础上,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口技》一课中,学生理解可能困难一些,此时就可以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从而引出口技艺术;紧接着就说洛桑如此,今天我们就再结识一位口技表演者,来感受其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

    通过这一举措来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很自然而然地进行新课讲解。

    二、通过拓展延伸让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是现在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学习也往往是单一的向成绩看齐,题海成为了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最多的,这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不能使学生真正清楚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

    真正的课堂知识应该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教师要主动建立这种联系,深化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例如,学了《陶罐和铁罐》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学了《鸟的天堂》,我请他们当一回小导游。

    这样做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

    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三、通过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图片1]

    在语文学习中,为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教师从学生的年龄出发,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如: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游戏:帮动物找尾巴、绘画:自己喜欢的动物等。在这过程中渗透了美术、舞蹈、自然常识等学科知识,既达到语文训练的目的,又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

    四、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发展,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小学生想像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必然会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放开手脚,展开想像的翅膀。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叫学生续编童话,让学生想象当皇帝得知新装是假的自己根本就没穿衣服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时学生会纷纷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说他会缉捕并且恶惩两个骗子,训斥撒谎的老大臣;也有的学生说他会改掉爱慕虚荣的思想,从此成为一个关心国事的明君。……

    这种续编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拓展运用

    一、 阅读拓展,发展思维

    阅读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拓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以大量的阅读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的大脑更充实。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还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当今的课堂教学可谓是一次“大解放”,教材已经不再具有的权威性。各种各样的读物中的价值正在被人们所认知,并运用多种途径引入到教育教学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拓展首先是从形式上发生的。当这种形式落实到课堂中,最显见也最快捷的表现就是“读”。

    通过阅读拓展学习,课堂实践迈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第一步。比较惯常的阅读拓展形式是由课内的一篇文章引发出课外的诸多相关性文章。例如在学习了《美猴王》之后,为学生推荐长篇小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

    《西游记》和《美猴王》有着直接的关系,《封神演义》作为古代神话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学生阅读体系的完整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变成了一部小说,一部小说变成了一套体系,阅读拓展活动就从一维直接迈向了三维,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能力就形成了同步伴生的向上的“冲力”。

    课后阅读也是发挥拓展作用的最佳时机。在课内学习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更加善于“以一个基点撬起一个地球。”例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诗词,历来都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但是教材中选取的毕竟是极少的一部分,要想让古诗词的价值“发扬光大”,课后还是应该多多地创造机会。借助当下大火的中国古诗词大会,在校园内打造一个赛诗平台,可以激发学生在课下大量而充分地阅读,积累深厚的古诗词底蕴。

    二、语言拓展,形成体系

    语文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所以仅仅停留在读上的拓展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将别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语言,是在阅读拓展之上需要进一步培养的能力。而语言能力进一步来说就是一个人的交往能力。

    小学阶段是语言爆发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注重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依靠一节课40分钟完成几十个学生的语言训练,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的拓展就要本着“无孔不入”的原则开展下去。

    首先让学生从“说”课文的训练开始。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言文,但是他们大多很简短。《楚王爱细腰》两句话,《东施效颦》三句话,这些短小精悍的文本正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最好的载体。

    把一个短短的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扩充成一个事理具备的完整的故事,甚至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让其艺术风格更加突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训练过程。

    针对低年级的语言训练,复述童话故事就是很好的形式。安徒生童话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读物,不妨把它们纳入到拓展训练中,利用每天的早读和午读,让学生轮流复述里面的故事,教师再布置一些虽不是很有名,但是趣味盎然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回家复述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例如《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小不不”施努策尔》等,让学校和家庭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复述,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全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 写作拓展,表达提升

    当前,“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方式。将教材中可读可写的点挖掘出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练习写作,可使语文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因为是综合性较高的训练,所以写又被看作读的拓展。

    为了让写的训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形式上也要进行多种开发。首先可以进行仿写,《海上日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名篇都是可以被用来进行仿写的优质文本。通过对场景描写的揣摩,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提高。

    最为常用的写作拓展训练形式是续写。它一方面依托着现有的文本,又充分地展现学生自主的思想。续写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另一种是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来共同完成。

    无论哪种形式,最终都是以全面开启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例如在学习了《穷人》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们续写渔夫和桑娜在收养了两个孤儿之后的生活,教师不要为学生表达的主题设限,只要是学生想到的,都可以写下来,最后在全班进行展读和交流。

    为了完成高质量的续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从而使阅读与写作之间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闭路系统。这样看来,有效地拓展训练就不能只是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了,更多的是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说,从本质上它们就是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