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要相机而行,要启发诱导,要难易适度,要蕴有新意,要气氛融洽,找准切入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设疑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在授课伊始设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求疑—释疑”为思维训练主线。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授课伊始适时地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创设疑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疑”到思,尽快入“戏”, 从而让课堂不断生发耀眼的“火花”。
例如在讲《死海不死》一课时,有教师就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我们都知道,不会游泳的人掉入水里就会被淹死,但世界上却有一个神秘的大湖,人跳进去非但淹不死,倘若高兴时还可躺在水上读书看报,你们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正当学生兴趣盎然急欲探究之时,教师趁机引入了新的课题《死海不死》。
[图片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教师因势利导做法,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自然地聚到焦点之上,而且还搭桥引渡,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为学生进一步精心研读课文,深入探讨“死海不死”的神奇奥秘,营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教学氛围。
二、 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疑
一般来讲,教材的重难点处多是教材的中心意旨之所在,课堂的教学中心也多是围绕这个中心意旨打转转。正所谓“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若按教学常规平铺直叙地去分析处理教材,学生多易心理疲劳而打不起精神。
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中心意旨(重难点)处设疑,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这样做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譬如在分析讲解《爱莲说》一课时,有一教师就不按文章的先后顺序去讲,而是直接紧扣题目,从莲花的形象、品质入手设疑:此文的中心意旨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答出来。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观察有余,而今又熟读文章,故而都能答出:写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进而又问:为什么作者尤其喜爱莲花呢?此时,学生几经教师引导点拨,“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比喻正人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从不清高自傲。
接下来才从文章的开头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菊花和牡丹是为了更好地映衬莲花,突出莲花的淡雅、正直、高洁。这样的设疑,既体现出教师的施教艺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又能让学生興致勃勃地“跳着摘桃子”而乐此不疲,迅速巧妙地突破中心意旨,干脆利落地完成教学重点任务。
三、 在无疑处设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些言语文字看似平平,貌似无疑,平淡中却见神奇,实际上含蓄蕴藉,意味深厚。若在此处设疑,令学生咬文嚼字,则既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微言大义,又能欣赏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心绪”一词若在别处,可以说平常得不足留意,可有教师却抓住不放:此词用在这里究竟起哪些作用?换一个词语行不行?“于无疑处设疑,于情境中细读。”
学生感到有金可淘,几经教师点拨,最终学生不由从内心发出惊叹:鲁迅的遣词真是太神了!此词用在这里不仅与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心情,文章的情调巧妙地契合,而且文章流露出“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而眼前所见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却是封建势力践踏下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本已看到故乡变坏,却又寻找自我安慰,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暗含着一种忧愤之情。如此设疑,恰似以石击水,立时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从而使得学生求疑解惑的兴趣更浓更强。
四、 在课堂的结尾处设疑
我们都有亲身的体验,一堂优质课,任课教师总是牢牢地把握课堂的结尾,且又恰到好处地在课堂的结尾之处设疑,言已尽意无穷,以期达到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诲,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给人以享受。
有一位教师在讲完《爱莲说》一文后没有让学生去放松自学,而是趁热打铁,在课堂的结尾之处设疑:我们已经学完《爱莲说》这一古文,都已经知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以肯定,大家都会像《爱莲说》的作者一样,对自己最钟爱的一种草木之花,倾注自己所特有的情感,下面不妨亮出自己的观点予以阐明。
学生即刻进入沉思,稍待片刻便跃跃欲试,接着学生就开始站起来阐述。有的说“我爱不起眼的小草,它的生命力特别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怕挫折,奋发向上。”有的说“我爱梅花,它傲骨独具,敢与冰雪抗争,俏不争春……”有的同学称“我爱牵牛花,它高奏凯歌,奋勇向上攀登……”
立即有人表示相反的意见“我不爱牵牛花,它只会自吹自擂而不能自立自强……”此时学生的争论异常激烈,课堂气氛再掀起高潮。这样的设疑,不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多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更令人称道的是道德品质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其中。
2小学语文设疑方法一
一、激趣设疑,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小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始,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投入学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愉悦性,而且为学生学习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桃花心木》时,本人针对种桃花心木的人来给桃花心木浇水,“有时隔三天来一次,有时隔五天来一次,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的水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少,有时浇得多。” 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这人浇水会这样的?(2)读了课文之后,请你简单地说一说。
由于学生在读课文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并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得不错,也理出了文章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带着一颗求知心读书,那么其内心的活力将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二、扣题设疑,开拓学生探索文本的思路
许多教师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设计,而往往对文本的题目视而不见。其实,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内容是文章的“心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眼,细细地剖析课题,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带着任务,有的放矢地阅读理解课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上课伊始,本人,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读了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问题:
(1)什么叫天堂? 为什么叫鸟的天堂呢?
(2)鸟的天堂在哪里?课文中多次提到鸟的天堂,意思是否一样呢?
(3)为什么用“鸟的天堂”为题呢?它包含什么意义?本人把学生的主要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并能根据黑板上的问题自学课文,理出课文的思路。
简单的题目,却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题眼”展开教学,并以此为中心点,发散到课文中去,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提供一条“南山捷径”。
三、难处设疑,激发学生攀缘文本的能力
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巧妙地给予一些提示,并且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够攀缘文本,开拓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本人向学生提出:鲁滨孙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他最重要的是要战胜什么?你们要认真读课文,从中领悟,结合文本,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读书,反复思考与讨论,终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正确的答案。
可见,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文本的方方面面要了然于心,并能循循善诱,逐步把学生带出困惑的沼泽,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
四、内涵设疑,激发学生深化文本的思考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往往是言中有言、言外有意,给读者留下宽广的遐想空间。而这个空间正好是培养学生围绕文本中心勤思考、多探索的一方良田。因此,教师每每遇到这样的文章时,可以适可而止地挖一挖文本的内涵,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深化课文的主题,开拓他们因文想像、顺势探情的思维能力。
《白杨》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韵意无穷。在学生品味了课文的文字后,本人这样引导学生:“这篇课文仅仅写的是白杨吗?还有什么弦外之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重新阅读课文并细细思考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作者以白杨暗喻建设者建设边疆的决心;有的说是作者抒发自己也要扎根边疆的决心……其实,本来这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在揣摩作者心思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白杨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喜欢上这耐风雪、耐干旱的白杨。
学生的想像力是无限的,打开了这扇想像之门,得到的收获将是出乎意料的。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不妨自己先品品文章、悟悟道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会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五、矛盾设疑,引爆学生争议文本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一定难度、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这样的争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充满挑战、有个性的,甚至允许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与教参、与权威不同,只要合情合理,也未尝不可。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后,本人提出一个问题后便引起了学生们激烈的争议。问题是这样的:“《草船借箭》一文明明是诸葛亮利用夜色和东南风作掩护用计谋骗取了曹操的十万支箭,为什么文章要用“借”来掩饰,而不用“骗取”来作题目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各抒己见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这样说是对的,应该用“借”,因为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英雄;如果要用“骗”字,这是对诸葛亮的不尊重,。但也有学生提出强烈的反对,难道英雄就不应该讲诚信吗?同学们争议得十分激烈。有争议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收获。教
师可以在一些适当的场合设置一些富有辩论性的问题,或许在看似“混乱”的课堂秩序中,会使学生获得不寻常的能力。
3小学语文设疑方法二
一、由故事结果引发文本细读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的故事情节性都很强,教师备课时可以由结果漫溯到文本细读,提升学生分析文本能力。
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阅读”和“尝试加批注”后,干老师抛出如下问题:
师:好,现在该我来问问题了。先问一个问题:西天取经共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五“人”。他们在取经过程中记录“功劳簿”,按功论赏。在本次白骨精事件中,你该如何为他们一一打分?
(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他们评出的最后奖次吧!
(教师出示PPT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了佛、罗汉这些佛教名称的意思,用奖次来表示即为表格中呈现的:唐僧和孙悟空一等奖;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三等奖,没有二等奖。)
师:这个结果和我们刚才评的不一样,是这个封赏不公正,还是这次降妖活动中未能体现各人相应的功绩?我们细读课文,就是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等会儿答案课文中写得清清楚楚,这个奖和“三打白骨精”是一模一样的……
这节课上学生始终兴趣盎然,目光闪亮。其精彩立足于学生充分的预习,更得益于教师巧妙的疑问设计。细读经典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学中就要尽可能本真的、深入地理解原文本,而不是把它当成某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这样由故事结果入手反推,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提升的不仅是语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由熟稔知识引入内容研讨
教学就是“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我们的课堂上,由旧课文、旧知识设疑开启新知识旅程,必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兴趣的绝妙点子。
案例:《归园田居》
在学生背诵《陋室铭》和《爱莲说》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诗和今天要学的诗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篇文章的精神联系“陶渊明的诗是这两篇文章的祖师爷。他们是追慕陶渊明,仰慕陶渊明,才写出《陋室铭》,才写出《爱莲说》。
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弟子,也就是说,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一位伟大的隐逸者,隐士,而后面的很多学者受他的影响,写出了和他风格相近的诗文。”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爱莲说》作者对陶渊明的批评:“诗人认为陶渊明只是一个花中的隐逸者也。我认为,这是诗人周敦颐没有读明白陶渊明,他误读了陶渊明。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那么陶渊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今天通过学一首诗,来走近陶渊明。”
[图片1]
在我们的课堂上,对于作者或者某篇文章总有很多定论,好像提到李白就是“飘逸潇洒”提到杜甫就是“沉郁顿挫”,提到王熙凤就是“泼辣狠毒”……教师在这些众所周知的定论处设疑,挖掘诗歌本身魅力,唤醒人们对诗人的理解,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趣味,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
三、由错误文本提升思辨能力
近年来语文课本所选内容屡遭质疑,由编者编造、杜撰出来的文章不在少数,而经典作品的缩减篡改更使得学生们接触到一堆“假冒伪劣”语文知识。教师遇到这些文本应该怎么办?一味的舍弃不见得是最好的办法,而变废为宝将错误正确使用是最高境界。
案例《大瀑布的葬礼》
学生理解主旨找出关键词后,教学过程分为“瀑布为什么消失”“赞成VS反对”“没有‘正确的答案’”三个版块。教师用“在上游建造水库为什么会让瀑布消失?”“如果你是巴西人或者巴拉圭人,你是否会赞同建造伊泰普水库”“你会选择建造三峡水库吗?”三个问题串联并给出无数资料帮助学生辨析课文内容的不合理和谬误甚多,帮助学生走向“未知”,走向自己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本课干老师跳出“这个文本真实不真实”的低级维度,结合本文背后的真实的大问题(人类发展与环境破坏)进行开发,把一篇“编造”出来的课文上成科学求真、思维激辩、重大问题抉择的“思力课”。
4小学语文设疑方法三
1.利用比较的策略设疑
比较设疑也是迁移提问或者比较式提问。利用比较的策略设置疑问,这里的比较可以是反比、正比或者类比的方法,选择问题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较与分析,设计疑问,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养成举一反三,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
比如,笔者在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提问,与上一篇文章《鲁滨孙漂流记》相比,他们都是写冒险的故事,在写法以及立意上面有什么不同?在教授这一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都是描写一个饥寒交迫的孩子,在写法的手法上又有何不同呢?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呢?通过类似于此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学会迁移,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大概因为教师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与设计,笔者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能带动学生相应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问题氛围中,班级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认真阅读与对比课文,也使得教学课堂空前活跃,学生也生机盎然、活泼有趣。
反之,如果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采用此类设疑方式,而是平铺直叙,让学生学完一篇之后,总结该篇的主体思想与意义,显然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搭梯子设疑
作为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提问方法――搭梯子设疑法受到广大同行的青睐。根据《礼记・学记》中的说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善于提问、会提问的教师,就像是在攻伐坚硬的石头,我们必须要先从脆弱的部分下手,最后才能砍伐余下的坚硬部分。
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与消化这些问题,师生之间都会倍感愉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搭梯子设疑是一门提问的艺术。而所谓的搭梯子设疑就是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地设计问题的提问顺序,深入浅出,由易到难。
如果语文教师设疑的方法非常巧妙,不着痕迹的话,学生自然也不会感到吃力,反而很容易就会掌握语文知识,达到相当的认识深度,这不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趣味所在吗?
下面笔者实录自己在进行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时的教学日志,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多多指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然后笔者在黑板上板书)。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两遍(学生齐读“两小儿辩日”)。
师:在预习《两小儿辩日》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这时候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句子‘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不明白。”
师:这个问题的解答与课文内容有关。在课文中起争执的两个孩子都有问题,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在此课堂导入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后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个比一个深入的问题,使得学生也会对课文有很更深一部的理解,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奠定了宽松愉快的氛围。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搭梯子教学对于设疑的优越性。
反之如果语文教师一上来就问学生对于这篇课文有什么看法,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情感,很多学生都会接受不了,太生硬的提问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