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辅以生动的文学语言,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师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探索,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要真正读懂文本,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如《十五从军征》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是对服役老兵一生的高度概括。
为了让学生体会老兵从军六十五年的悲惨命运,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征”和“始”进行想象,引导学生思考:“老兵战场上的六十五年是怎样度过的?”“‘始’什么意思?从中联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六十五年”,有的说“我看到了老兵望着明月,思念父母,不禁潸然泪下的情景”,还有的说:“我看到了老人多少次倒在血泊里的场面”。
[图片0]
这样,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孩子们对老兵的同情,学生通过想象对古诗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之后,我让学生带着对文本的这种体味朗读这两句诗,读出了对老人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恨,读到了书背后的文字。
二、创设表演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一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故事性较强的篇目,特别适宜表演。通过表演,不仅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个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如《包公审驴》,在学习理解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本剧作业。为了完成这道作业,学生之间主动合作:作文好的人承担编写剧本的任务,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承担表演任务;学生自己动手做道具,细心的女孩子甚至还给剧本配上了音乐。
这样,在完成这道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入情入境,把课文故事表演得栩栩如生。同时包公铁面无私、有智有谋的个性特点又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创设感人氛围情境
这是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学习方法。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十五从军征》,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激情朗读了我为这首古诗写的“题记和前言”,再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病中吟”纯音乐),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
再如《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对描写“大眼睛”“专注、忧郁、渴望”的眼神的段落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感觉出“大眼睛”是个“爱学习、求知若渴”的孩子,配上低沉、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激发对“大眼睛”的同情,从而激发奉献爱心,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阅读思维体系。
如《田忌赛马》,我就设计了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的问题情境:1.如果齐威王与田忌再进行第三次比赛,齐威王能赢吗?2.齐威王要怎样才能取胜呢? 3.喜欢赛马的田忌今后一定还会与齐威王赛马,在今后的赛马中,田忌有什么办法取胜呢?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想象延伸,学生除了懂得原文所揭示的道理外,还获得了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课件,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如《刻舟求剑》一课,课件中再现了该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flash动画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文中的不同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易明白寓意。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探索一
1.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情境。
教师将已制订的教学目标,利用多种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场景,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教师选择合理适当的图像、音乐进行展示,利用故事创设一个对教学有利的场景,会直接刺激和影响到学生的感官,在最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走进所创设的情境中;还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情境中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个人观点。
2.与生活资源相结合。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心理和生理在发展上还不成熟,对于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不懂得自我学习,教师必须对他们做好引导进行启蒙,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将教学和生活相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思考感悟。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一个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是从儿童期动手开始的,如果不能将思维和活动进行很好的联接,会导致思维停滞不前。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看到实物,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知识中非常注重疑问解答,疑问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潜能和兴趣。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要展现给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在学习上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了解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中将问题提出来,使学生更加清晰整篇文章的脉络,更好地解答重点和难点。
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探索二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看到的、听到的生活素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本内容,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学《咏柳》这首诗之前,我利用课间时间带领孩子们到校园里去观察柳树。
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到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互相说一说……“柳树”在他们的眼中立刻变得鲜活起来。“绿柳垂挂“”秀发飘逸“”婀娜多姿”……这些词语都出自孩子们之口。有预习过课文的学生竟吟诵起了《咏柳》这首诗。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不论是诗句意思还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都不成问题了。
二、借助图画或视频再现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光凭老师的介绍是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的。这时,可借助图画或视频来再现课文情境,使学生能形象地、具体地、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如《七律•长征》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里的“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理解这个“寒”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一根根光秃秃的铁索“”万丈深渊“”敌人的围追堵截”……当这一切真实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时,对“寒”字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借助图画和视频再现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化抽象的文字为生动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三、课本剧表演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们通过分析研究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小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听过一遍就忘了,看过一遍就有印象了,做过一遍就学会了。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做”的机会。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体裁丰富多样,有一定的情节或意境。
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境界,进行课本剧表演,切实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一课,文章篇幅较长,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按教学要求,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怎么运用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雨来呢?课前,我布置了小组合作表演故事的作业。学生热情高涨,认真地研读课文,改编剧本,制作道具……课上,通过各组生动形象的表演,雨来那机智勇敢、聪明爱国的形象跃然眼前。
这样的课堂学生特别兴奋,参与率为百分之百。他们既可以看到,又可以听到,且具有戏剧性,学生理解深刻,记忆也深刻。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动人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更能陶冶心灵,渲染情境,活跃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适时借助音乐来烘托一些气氛,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得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当学生理解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时,我播放了《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嘹亮的歌声激动人心,催人奋进。
[图片1]
同时,“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也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
4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探索三
一、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情景的创设
语文源于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正确的价值观,传达着作者的深刻哲思和主观情意,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针对小学生阅历还不丰富的特点,教师应当将小学生的自身生活与教材中描绘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情景再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所感触,对社会有所了解,强化体验,通过对情景的创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语文与生活相得益彰,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感知课文,激励学生思考,让语文课富有活力,让语文根植于生活,体现大语文观。
二、利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场景的展示
语文课文是重要的教学体裁,描绘着大量的场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发散思维想象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所限制,他们对语文课文还不能够进行深入理解,还不能够很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可以把课文中描绘的一些场景通过教学辅助工具比较直观地展现出来。
电教媒体具有感染力强、动静相宜、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如果多媒体得到合理地运用,就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生动地学习。
教学《剪枝的学问》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有关剪枝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明白“生活处处是学问”,从而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农民伯伯剪枝的情景,创设情景,着眼文本,入情悟理,披文入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领悟道理,体验情感。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的创设,使得教学变得感染力强、活泼、生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较为明显。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声像同步的情景,动静结合的画面,鲜活生动的形象,创设了逼真形象的环境,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拓展了教学情景,加大了教学的容量和密度,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多方面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进行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对课文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的每句每字都流动着作者的情,浸透着作者的情,都是作者因“情”而作。学生要想对课文语言有真正地了解,体验作者在文中的特定情感,就必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进入文章之境,了解作者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已有的知识,借助语言描绘、图像、图画、电、光、声、音乐等手段,在激烈情绪的推动下,激起他们的激烈情绪,强化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带到特定的教学情景,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一切的声语、景语似情语,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感悟能力,自我理解能力。
四、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丰富教学情景
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有着和童话、游戏、儿歌亲密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地挖掘,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和乐趣。游戏与小学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当课堂上营造游戏氛围,增添游戏趣味,使小学生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使他们感觉有意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利用一些有利教学的因素。
五、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唤醒学习情景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有一定情感的。这种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只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才会使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得到较好地发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当学生回答问题表现较好时应当及时进行表扬,对于胆小的学生要进行亲切的鼓励。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通过一定的表情,使教学情景更加准确无误、丰富多彩,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修饰、配合、补充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充满专注而又期待的眼神,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问的情感距离,内心的恐惧感得到了消除,学生有安全感。
教师平易近人的面容、热情洋溢的微笑,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形象、最真切、最直观的感受。教师得体的身姿手势,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