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功能——发展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使经济组织能够顺利运营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日益完善,管理会计愈发显得重要,现代企业运营必须对财务会计进行规范,因为它主要负责对外报告,然而相对来说,更需要拥有一个比较先进的管理会计体系来支持企业内部管理。
[图片0]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1、解析过去
管理会计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好地适应筹划未来 和控制现在的需要。
2、控制现在
管理会计在控制方面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及时修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企业的经济活 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
3、筹划未来
预测与决策是筹划未来的主要形式,现代管理会计在这方面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丰富资料,严密 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
2影响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运营中有效应用的问题分析
1.影响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运营中有效应用的外部因素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现代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正迅猛向前发展,但是我国与管理会计有关的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主要有下面这些表现:第一,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会计基础教育,找到能与不同文化层次相协调的管理会计教材十分困难。这样一来,让人们了解和掌握它都很困难,就更不用说普及和应用了。[3]第二,知识过于陈旧,理论与实际不符,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然局限在对西方国家的情况进行翻译与简单介绍,并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也没找到与我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相符的方法和体系。第三,没能及时的总结和提高实践经验。在本世纪70年代末管理会计理论才开始传入我国,国内企业才开始应用管理会计制度,部分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因为我国没有及时的总结和提高经验,更没有及时采取推广该制度的措施,才导致我国目前在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制度少之又少。
2.缺乏健全的管理会计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
因为我国现在仍未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缺乏良好的客观条件,我国企业之所以很难有效地应用管理会计制度,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假如我国拥有不但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的人才,肯定可以积极促进管理会计迅速地在企业中得到推广。现阶段,国内现代企业在制度改革中仍然具有很多问题,导致企业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方案时比较重视社会与行政等外在因素,从而忽视了管理会计提供的很多有效信息,致使管理会计制度很难在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3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运营中的应用对策与建议
1.建立适用现代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
现在,中国主要针对翻译和介绍西方国家的新的研究成果来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但是中国的经济制度与西方国家并不一样,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如果照搬外国的管理会计让其在国内企业得到普遍应用不太容易,因此我国管理会计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从而使我国管理和会计人员方便操作。
2.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制度与会计作用紧密相关,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运营权相分离,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必须应用管理会计,以做到预测、控制、分析、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且还要反馈其信息,最大化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让企业运营决策者能圆满的完成委托管理的责任。
3.加强管理会计的实用性研究
管理会计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研究其他相关理论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将研究重点由照搬外国理论转变为具体实践中去,还要及时的总结、提高和推广经验,使其在国内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其示范效应。[5]如果我国能做到科学地总结归纳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在企业中对一些成功案例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研究,让有效使用的方法和体系能迅速得到运用,那么与管理会计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就能在我国现代企业中得到普遍推广。
4我国成本会计体系与企业环境的不匹配性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企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产品价格日益向成本逼近,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客观上要求成本系统准确地识别每种产品和服务成本,为产品决策提供准确而相关的成本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部分企业对作业成本会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的作业成本并没有改变现有的以制造成本为主导的成本会计体系的格局,难以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成本会计系统与制造环境的不匹配性
目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仍然以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为主,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并不多见。这一成本核算和管理状况,势必造成成本核算工作重复,并难以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由于传统的产品制造成本信息存在扭曲,只能借助于管理会计系统对传统制造成本进行二次加工,导致成本会计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转换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成本决策的适时性。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作业成本法不匹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家主流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等相继开发出了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本土化ERP软件,其技术水准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作为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平台。但是,我国企业不少会计人员出于工作习惯考虑,对ERP常常采取抵制态度,导致物流信财务信息基本上失去了动态地、适时地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职能和功能,限制了作业成本法的推广。
(三)成本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不匹配
传统的按照人工工时分配间接费用的制造成本法,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面临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决策对产品成本信息质量的较低的要求。制造成本法属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范畴,它更多的是关注财务报告对成本信息的要求,因而其主要核算对象自然是产品而不是作业。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比较明确,但其间的数量关系却很不清晰,影响了对产品成本所要进行的定量分析。所以,在制造成本系统之外,还必须另行建立一套管理会计体系,从现有的制造成本会计系统提取成本管理信息,以便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