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LBGNBG
  • 总算知道浅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方法

    1 浅析 小学 语文童话教学方法

    童话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良伴,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离不开童话的,因此,童话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浅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朗读式教学

    童话不同于别的体裁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生动活泼,一般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童话,语言简练、传意直白、句式短小,易于小学生朗读、理解。这些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童话,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它的语言必然充满童趣、符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


    [图片0]

    所以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与童话中的角色相结合,有感情的、有代入感的进行朗读,将朗读作为学习童话的敲门砖。

    (二)对比式教学

    小学语文童话中出现的形象多是小学生喜爱的,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都能贴近小学生的心理。比如小学童话中一般选取的出场人物都不完美,和小学生一样,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缺点,需要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来改善自己。

    这种成长型的童话,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共鸣,博得小学生的好感。所以,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观察其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外貌、性格、行为的不同变化以及同一形象内在与外在的不同点,帮助学生对比的学习、理解童话。

    (三)情感共鸣式教学

    童话蕴含的感情都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宛如春日的阳光,给小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这种情感不是一开篇就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文中主角经历了挫折、失败、失落后,重新振作起来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要引导、帮助学生体会故事角色的每个时期的感情变化,让学生感悟角色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上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生动的情感体验,与童话中的情感变化引导起共鸣。

    小学生与文章有了共鸣感后,更能欣赏、体味童话中的教育价值,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四)整体理解式教学

    童话故事不是支离破碎的,它有完整的故事与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在童话教学中,不能拆开文章,字词句段的解读,应帮助小学生整体把握,拓展小学生的视野。

    童话多是运用夸张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为儿童營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着儿童的童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革新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整体学童话。

    (五)图文结合式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经过数次改革,现使用的是彩色绘图本式课本,每一节都有帮助理解、学习文章的插图。而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正从表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中,因而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对事物形象的理解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就是帮助小学生理解、阅读、学习。

    因此,教师要善加利用插图,以图解意,与童话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的进入童话的世界。

    2浅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方法一

    一、激活想象,走进童话的世界

    1.创设情境,展开想象之翼。一堂好的童话教学课堂应该是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的。要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就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课文学习的精彩“前奏”,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童话的世界,激起想象的涟漪。

    笔者执教《夏夜多美》一课时,以这样的语言导入:“当蛐蛐唱响第一支小夜曲的时候,当萤火虫点起亮闪闪的尾灯时,当蜻蜓舒展开轻薄而透明的翅膀时,院子里的老奶奶摇起了大蒲扇,夏天就这样来了。

    夏天的夜晚,星星会眨眼,青蛙会唱歌,你呢?有什么发现呢?”教师的开场白紧扣课文的时间——夏夜,以优美、抒情的语句拉开了夏夜的序幕,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在这样的夜晚,任何美好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当学生走进这个美丽的夏夜时,童话之旅就开始了,想象之翼也打开了。

    2.品词诵句,丰满想象之翼。童话的语言是浅近、生动、简练、质朴的,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对发展其语言能力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品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本,带领他们进入童话世界,丰富其想象力。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第一段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小蝌蚪,“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来指导朗读。句子中“大脑袋”就让学生大声地读“大”,“黑灰色的身子”突出黑灰色,“甩着长长的尾巴”中故意将“长长”二字拉长着读,这样,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觉得又开心又好玩。

    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里想小蝌蚪的样子,这样既认识了小蝌蚪完整的形象,又感受到了小蝌蚪活泼可爱、娇小调皮的特点,培养了他们的童话语感。

    3.观图察意,放飞想象之翼。低段学生对课文中色彩鲜艳的插图也很感兴趣,他们通过观察插图来感知人物形象,再现童话的场景,了解故事的梗概。笔者上《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进行想象说话的训练。

    学习第三小节时,为落实小熊乐坏了的心情,张老师做了这样的安排: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张插图,同时出示这样的句式: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 )。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将句子补充完整。

    画面中小熊的表情、动作都落在学生细细的观察之中,教师又及时引导孩子想象:小熊还会说些什么呢?简单的一幅插图,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不仅落实了词语“乐坏了”,还在观察后尽情想象,再现了小熊可爱的童话形象。

    二、表演激趣,体验童话的魅力

    1.对于科普类童话,可用表演激发兴趣。一年级上册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性文章,如果只是学习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

    为此,笔者先准备了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和壁虎妈妈的头饰,然后找五个学生分别戴上头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按照课文内容,“小壁虎”失去了尾巴很难过,接着去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却遭到动物朋友友好的拒绝,“小壁虎”伤心地回到壁虎妈妈身边,高兴地发现自己长出了新尾巴。

    表演使课文中抽象的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课文情景的真实体验,满足了学生喜欢表演的天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对于难理解的词语,可用表演帮助理解。在低年级童话教学中,靠教师口头上的讲解来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字词,是很难达成目标的,同时也是学生很反感的一种形式。

    为此,在教学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可另辟蹊径,如采用表演、体会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学生们在表演中感悟、体会,把抽象的字词转化为形象的表演,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还提高了语文素养。

    3.对于多角色的对话,可用表演体验情境。童话故事中一般会有很多人物和对话,而这些对话往往是促进故事发生或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对话进行表演,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熟悉课文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的情况下,加上自己的肢体动作,将小动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创造故事形象的同时,也使自己在故事中走了一回,真正成为了故事中的主人公。

    三、新编故事,创造童话的神奇

    1.仿编——根据相同的故事情节。一年级上册《棉花姑娘》一文,二到四自然段以相同的对话结构出现,同样的词语多次出现。学完课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仿编练习:( )来了,棉花姑娘说:“( ),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对不起,我只会( )。”

    以模仿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棉花姑娘还请了哪些小动物给自己治病?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衔接新旧认知,创编了棉花姑娘与猫头鹰、蛇、蜻蜓、壁虎等动物的对话。

    2.创编——根据省略的故事内容。笔者在执教二上《纸船和风筝》一文时,围绕文中的“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进行创造想象:当松鼠听说小熊要去参加拳击比赛时……当小熊听说松鼠生病时……

    还有什么事会让松鼠和小熊互相祝福,互送礼物?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表达,在学生与文本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童话的内涵。

    3.续编——根据课后的问题提示。人教版一上《松鼠和松果》文后有一提示: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在将来的松树林里,小松鼠是怎么生活的?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有大胆的想象,有美好的寄语,在一幅幅幸福而美丽的画面中引领着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去领悟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提供资料,增加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材文本仅仅只是一个范例,对童话的阅读不应随着课堂的结束而停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了启发,得到了引领。作为语文教师,应及时将学生对童话的阅读热情延伸至课外,提供与课文相关的童话阅读资料。

    例如,学习《小熊住山洞》,建议课外阅读《小熊温尼·普》;学习《纸船和风筝》,建议课外阅读《小灰兔找朋友》;学习《丑小鸭》,建议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

    五、创设氛围,巩固阅读童话的效果

    要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就需要创设一个阅读的氛围,去寻找其中的乐趣,使这种兴趣保持得更持久,使之成为一种阅读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交流会”,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别人一起分享;可举行“好书推荐会”,将自己喜欢的的童话书介绍给同学;可设立“童话阅览课”,让学生坐在一起读童话。

    如梅子涵先生所说,“我们是为童年做事的人。当童话与童年相遇,我们要做的是带着高尚的儿童情趣,怀着高位的儿童素养,打着高调的语文意识,引领孩子们走进如果子冰酪般纯净又甘甜,丰富又美好的童话教学中,编织童年最真、最美的梦。”

    3浅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方法二

    一、童话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深挖童话故事内涵,而忽视童话故事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最终导致学生对童话故事失去兴趣。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要从儿童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分享儿童世界的喜怒哀乐,在分享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把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硬塞给学生,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童话中一些 深刻的道理,可以留给学生以后成长去体验、去思索。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当同学们读到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时。

    老师借机而问:“同学们读到这,想一想它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呀?”学生们七嘴八舌开始发言,此时,作为教师要学会调控热闹非凡的场面,做到收放自如“太美了,我也想要一幅画,谁能帮帮我呢?就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齐心协力画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把课堂真真正正的还给学生。

    二、童话教学应在读中感悟。

    童话的特点要求童话的教学必须让儿童和文本的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对话,也只有让儿童在有效的对话中,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实现儿童智慧的成长。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童话教学中把“朗读”作为关键词提出来意义很大。

    朗读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关键词句的体会,再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必然促进儿童语言的感悟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让儿童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整体,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时,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话的语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当然,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仔细品味童话语言的内在美,促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童话故事有所感悟。

    三、童话教学应充分利用插图。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

    童话课文大多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反映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了他们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激发想象,从而更准确的理解故事语言,把握童话中的艺术形象。

    如:在教《酸的甜的》这篇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描述一下狐狸的神态,之间学生站起来声情并貌,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和神情“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一刻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时教师相机点拨“这幅图正好体现了狐狸的性格特征——狡猾”,通过看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看图为了学文。教师正确的使用图画,发挥了图画对学文的作用。

    四、童话教学应充分运用语言。

    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因此在语言上采用了一些特殊手法。在教学这类童话时,要抓住特征,精讲其中的小柳树说的4句话,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

    在《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教学中出示小柳树说的话:“1、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2、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3、你怎么不说!4、说我不会结枣子呗......’”,读了小柳树的话,你认为它怎么样?这时学生口中的词语脱口而出 “骄傲、轻蔑、狂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小柳树话,以及表现小柳树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它的不同内心活动。目的是想通过添加表示神态语气的语句来表现此时小柳树的态度变化,更好的理解对话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但课堂生成时,学生仍就用傲慢、轻蔑,此时教师及时点拨:比较看看,用哪个词语比较准确?让学生体会到小柳树由骄傲到不好意思的变化过程。

    一语道破天机。所以说语言教学很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是受益终生。

    五、童话教学应让学生充分想象。

    童话虽然不是诗,但它的意境和语言都像诗一样美,一篇好的童话,具有饱满的情绪和深刻的思想,它色彩鲜明,音律和谐,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魅力。因此,童话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想象。

    孩子们是好奇的,他们富于想象,希望能到天上,到海底去漫游。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儿童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

    他们喜欢读童话,听了都能记住。童话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坐井观天》的结尾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到什么,来看一看吧。”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续编故事“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以此发挥儿童的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演绎新故事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在演绎人物形象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真是一举多得。

    为丰满的认识.。学童话一定要抓住童话里那些新奇的幻想,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随着童话中的角色纵情奔驰。让他们在辽阔的神奇世界里,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


    [图片1]

    总之,在童话教学实践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不应当让学生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阅读,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王泉根教授说过:“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童话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童话的神秘世界里,领会童话的真、善、美。任何幻想越俎代庖的理解或者强加给学生的定论,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4浅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方法三

    一、读——体会童话的语言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他们还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能读到童话的表层含义,那么他们怎样才能读出经典的童话中内含的丰富的寓意呢?

    首先,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读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童话的语言美。

    通过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语调,《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析——剖析童话的文字美

    童话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特征明显。童话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童话教学的核心。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寓意,读懂、读通童话是关键。

    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分析: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经验交流

    ①.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

    教学时可以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②.从分析关键词语中揭示寓意

    《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

    通过分析这些关键性词语来揭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这个激励人心的道理。

    三、悟——感受童话的情感美

    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正是要通过“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个体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时,我通过语言描述导入:同学们,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青蛙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

    “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诱导学生进入故事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直观的感受文字,使其获得更加立体的语言信息。

    教完课文后,可以设置复述课文这一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复述课文,再引导他们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语言与动作上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教学达到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的目的。

    四、演——体验童话的形象美

    如果前面的读,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话,那么,“演童话” 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故事所创造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在童话教学中,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揣测表演技巧和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交能力和创造力,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在积极尝试中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