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研究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每个教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同时又是教育的研究者。
我认为大学老师搞教育科研,一般是站在理论的角度,比较高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天天教育对象在一起,可以随时记录孩子的变化、教育中的成败、从而探讨一些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是脚踏实地的、来自于教育实践中的,有的甚至还是自己的教育困惑,很有研究价值,对别人也有借鉴价值。
[图片0]
教师的这种教育科研,比大学教授的教科研更便捷,更具有实践的优势。
二、教师的“教”与教师的“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教师的“研”来自于教师的“教”,并指导教师的“教”。只有“教”才会发现问题,才有可能通过教育研究来解决问题,反过来,教育研究又促进了教师“教”的行为与理念的转变。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教学中,教师会有所思考,有时虽未形成文字,但也已经在进行研究了。所以,教学研究并不是大学老师的专利,
一、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事实表明,善于做教科研的老师的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要想做好教学研究必须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乐于从事创造活动,勇于标新立异,能够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有很强的教科研意识。
二、扎根于课堂,从记录课堂的点滴开始。课堂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师要用一颗细微的心,去观察每一位学生,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并记录下教学中点滴收获、困惑、问题……长此以往,经验得以累积,经常反思、总结,实现从教育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
三、丰富自我,具有良好的专业、写作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牢固掌握系统的语文专业知识,才能以自己的一桶水给学生一碗水,做到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在教学实际工作中,除了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等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多读书,让自己具有较高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这样才能把所思、所为记录下来。
四、多参加实践活动,加快科研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研究者,要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丰富自己,还可以常开公开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控,在实践与反思中碰撞创新的火花,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的科研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一
(一)创新校本教研形式
1.通过课例进行研究分析
各学校应加大对常规课例研究的重视程度,将小学语文教师分成小组进行单元备课、评课和听课,每个小组选择负责人对小学语文的教材进行分析和教学设计,共同找出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案例的研究中,让同级语文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不足之处,然后让教师共同进行探讨,展开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案例分析,让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应该如何应对困难,从而引导语文教师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顺利开展教学。
2.开展师生参与的校本教研新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小学语文校本教研也应该大胆地尝试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教研模式。由于教研的目的在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学中具有主体性的学生,也需要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研活动中,结合他们的需求,这样研究出来的课程才能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二)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校本教研的对象是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教研仍然需要专业人员对教师的引领,需要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对语文教学规律进行专题分析,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和教学示范等形式,为各教师在教研讨论中明确方向。
(三)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展同行教研互动
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同样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小学语文校本教研也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比如,建立小学语文校本教研QQ群,教师在群里可以针对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表看法和征求大家的意见,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互动性。
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网站,开设各学科的校本教研专栏,将成功的校本教研案例发表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校本教研经验交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
(四)课例研究
学校应重视常态课的课例研究。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
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3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二
1.转变教学思路。
教师必须努力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教育活动中心,以问题探究为研究手段,从发现问题到成果交流等几方面组织和实施教学,摒弃被动被老师灌输的教学模式,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转为“主动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教学。
2.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做好课前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深入剖析,把握文章规律,理清文章脉络。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掌握朗读强调及要领,以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朗读;推敲、锤炼文字匠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课文内容与学习方法、文章情感与作者态度等不同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遵循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目标要相互融合渗透,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为载体,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掌握知识,了解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需要锻炼的能力,最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3.师生互动,活泛课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的对所教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从而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活泛的教学土壤,建立友好、充满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与学生真挚坦率相处,与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学生探讨,鼓励不同理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分析判断。
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考虑上课的时间、地点、学生及教学设备等各因素产生的影响,处理好课堂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使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教师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前后教学环节,使学生活跃起来,饶有兴趣的完成学习。
4.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其学习意愿的强烈程度是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引导方法相关联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实施动手实践、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及相互协作的学习方式。例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团队学习功能,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何合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首先要做到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遵照“异质同组、同质异组”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考虑各成员之间的差异互补,各小组之间形成公平竞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明确小组成员责任,突出每个个体团队中的作用,选择一名组长,协调组织学习及其他活动,给予其他成员充分的信任,根据个体特点,分配合适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图片1]
最后,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强化小组团队激励,适当评价各小组团队的阶段性成果,评价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的积极的作用,激励学生自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提升以实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
教师在选择方法过程中,只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大胆尝试,不断完善,一定会有很大收效。
4浅谈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三
一、 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以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手枪;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
学生发言极为激烈。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二、 动手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抽象的事物就不会太喜欢。苏教版二年级《动手试一试》一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 为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先端出汇成商学院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的肯定的说不会(预习了课文,但还没有理解课文)。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由于对于真实的答案已经知道,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于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 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我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
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