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阅读完毕,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学生在阅读中找问题,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图片0]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发他们积极探讨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由此引导学生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2数学教学一
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 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 +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策略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数学教学二
1.教师对讨论问题的提出,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使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教师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总之,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不至于任马游江;才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扼杀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
[图片1]
2.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并适时参与。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3.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数学教学三
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我最近争对120名七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①“有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A有(占28%)B没有(占63%)C不明白什么意思(占20%)②在回答“觉得订一个学习计划重要吗?”A重要(占90%)B不重要(占3%)C不知道(占8%)由此可见,学生也知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就是没有这样概念,这一点必须由老师提出一定的合乎学生实际情况的要求。
在回答“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学习,你能集中精神不开小差吗?”A能(占21%)B不能(占22%)C有时能有时不能(占56%)说明七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本不够,这时候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监控。 另外老师也应该做好有关的引导工作,例如预习前应该明确目标,可以提出一两个争论的问题,不然学生在预习中根本不知道要学什么东西。比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展开与折叠”,完全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做好需要的折纸与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到课堂上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目标,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你的学习兴趣”A增加了(占74%)B减少了(占1%)C不增加也不减少(占25%)在回答“你感觉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你和同学或老师相处方面有帮助吗?”A有很大帮助(占80%)B有一点点帮助(占18%)C跟原来一样(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