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讲课落实:讲课不赶进度,而是强调“知识一次到位”、“不吃夹生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强调讲清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讲清概念及定理。
如在讲《三角形的边》中“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时,先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例,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走近道儿。甚至可以带他们走出课堂去实践,可以多提几种路线让学生去选择,然后在问他们为什么都选择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为什么它就是最佳选择?怎样说明?相信这种处理方式比我们在课堂上干巴巴讲效果要好得多。
训练落实:学生做题需要学生自己下功夫去反复的练习与体会。课堂训练,从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哪怕指导每一位后进生完成好一题,落实到生生会做。
[图片0]
让学生看到教师的“实在”的思维过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学生请教题目的情况,而教师往往不当堂解题(尤其是一些难题),许多老师会把题目带回去,再给学生一个完善的答案。老师虽然后来讲解起来流畅,但是,其实这位教师失去了一个训练学生的良好机会。因为学生没有看到教师是如何起步的,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对学生的能力毫无长进的,碰到难题仍无法独立解答。
教师应转变思想,让学生知道老师并不是神,解题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每一次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问题,变更问题,选择策略,变更策略,引入辅助问题,综合运用策略……边演示边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进程。经长期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学会在学习开始时就分析学习问题的性质、特点,并有针对地选择适用的策略。
2数学教学方法一
营造自由、平等、信任的课堂氛围
营造自由、平等、信任的课堂氛围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课堂上学生的自由是指思考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学生不受教师“权威”的干扰,不受传统的束缚,不形成定式思维。给予学生思考的自由就是在孕育创新的种子。课堂上的平等是学生人人平等,师生平等。教师应该是给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参与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权威,更不能有“我说了算”“我说的就是对的”……这样的高压态势,更应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信任。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就是让学生说,让学生去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平等、信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参与、愿意参与、主动参与。
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角色转变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当今社会正在由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又是重中之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这些能力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已经成为过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才是当今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抛出问题而无需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引发思考而无需自己冥思苦想,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设计操作与实践而无需亲力亲为。教师在课堂中退居二线,但不是放任自流,必要的讲解和参与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讲授为主”也渐行渐远,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等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学生也会在活动中发展,在经历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
3数学教学方法二
注重合作交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与学生之间因其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一直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会合作”数学教学模式能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教到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这一程度就嘎然而止。殊不知小组合作得出答案,只不过是将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给结合起来,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没有真正起到每个学生将整道题的整个思维过程给理解透彻。在“会合作”数学教学模式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将问题全面有序的思考好、组织好,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真正了如指掌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全面有序的思维方法。
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创造机会、提供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示、发展,在师生共同评议中碰撞,形成共识,久而久之,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创新欲望和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气氛。如在考考自己的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给每一个小组的组长若干张口算卡片,在组长的带领下,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发现问题,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图片1]
全面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潜在优势和特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并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发展。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用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组织一些集体的小游戏、让学生到前面来发言,请学生示范。同学彼此之间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活跃小组活动的气氛,积极提建议与应答。教师应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形成习惯。
4数学教学方法三
确定合理目标,不断体验成功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活动:(1)用一个图钉、两根纸条做一个角,找出角的顶点和边。(2)用纸折出一个角,用角的顶点戳戳手心,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3)用尺子画出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出两条直直的边。这样的操作体验活动,使学生对角这个抽象的概念建构起了清晰的认识。
再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操作性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预设合理策略,完善学习效果
新课程理念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我通过十来年数学教学发现:“问题意识”正是学生所缺少的一种创造性意识,那么如何去实施“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呢?实施“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哪些呢?并不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教师预设解决问题的实际环境―情境,它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向学生提供充分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预设问题情境、挖掘与引申例题、习题预设变式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数学概念得到正确地形成、灵活地应用。达到设想的目标,也就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