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利用教科书、学生和媒体网络等能够为教学所服务的教学资源,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善假于教科书――让教材变“脸”,让课堂舞“动”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不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这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如教学长度单位时,将课题变为《长长短短》;教学小数点移动时将课题改为《小数点搬家》;教学圆角分时将课题改为《小小售货员》。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拉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又有用。又如在好多《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好多教师都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展开教学,而将教科书的例题作为习题
再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中的一道习题是口算12×3=、36÷3=、36÷12=,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是为灵活试商作准备,接着又增设这样一题根据19×3=57写出57÷19、62÷19、53÷19的商,根据被除数是除数的几倍大小关系,快速进行判断、灵活地进行试商。如此使教材上的题目更加丰盈而饱满,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扩充了思维的容量。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关键,创设学生喜爱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活了教材,激活了课堂,也就真正达到教活了数学。
[图片0]
善假于学生――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诗、一幅画,融情至意境,富知识于内容。学习总是和一定的“情景”结合在一起的,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探究知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每位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生活经验也不同。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互动。
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时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请了两位同学周末去公园玩耍,打算买点零食和纯净水(给出纯净水1元/瓶,薯片3元/包,怪味豆6元/包),我该怎么么办?”同学们听了后就兴奋了,生1说:“买5瓶纯净水,用掉1×5=5(元)。”生2说:“买3包薯片,用了3×3=9(元)。”生3说:“薯片和怪味豆各3包,用了3×3+6×3=27(元)。”生4说:“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算:(3+6)×3=27(元)。”这时又有同学说了:“还可以每样都买3份,用了1×3+3×3+6×3=30(元)或者(1+3+6)×3=30(元)”……通过引入这个情景,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了,自然而然就引导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上去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来设计情景,引入新课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没有了恐惧心理,真实感受到实际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利用网络资源
1、网络搜集数学数据的渗透。数学是一门数据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据渗透德育。如:在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_年__月__日,到__年__月__日正好成立100周年。教学时,教师适当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学生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而努力。
2、任何一种信息技术,都离不开实践操作,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行研究摸索解决,也可以通过搜索网站查询我们的疑问。比如,在学习中几何画板的过程中,研究常用工具的创建方法,实际上,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教师的数学思维,也是对新一时期老师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挑战。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正需要如此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
3、在教学中,如果完全靠自己独立地运用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来制作课件,不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网络资源中有很多软件制作出的声形并茂的动画或者实物场景画面经过恰当整合(简单的如超级链接)后作为新课引入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的全过程,比如在上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节课时,超级链接我国第二颗载人飞船“神洲六号”绕地球旋转运行的画面,然后在网络上整合类似Flash动画,最后动手运用三角板画出飞船运行轨迹图,让学生形成对椭圆的感性认识,感受到生活实践活动中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利用网络资源不仅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调动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椭圆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动态中掌握了知识。
3利用自主教育资源
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探索有效动手能力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
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π就是直径。(2)先把茶叶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4)让茶叶盒上做好记号后滚动一周,再测量出距离(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自由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图片1]
通过联系生活、灵活运用自主教育资源,提高探索有效性广阔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探索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只有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实有效!
4利用错误资源
利用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学生在答题时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而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就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了。如果教师对这些错误处理的简单粗暴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注重倾听,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例:-×=?学生甲:等于0,因为-×=0×=0。学生乙:等于,因为-×=-=。“到底哪一种答案是正确的?”于是又将问题还给学生,学生们便各抒己见,热情高涨。经过学生们的充分分析和讨论,便马上得出第一种算法是错误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便又结合生活,创造情景,例如:妈妈带着元买了千克的水果,每千克的水果是元,妈妈还剩多少钱。这样便立即将枯燥的计算变为生动的生活实例,在加深学生印象防止后期出现相似错误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工作中,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研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举例:计算÷等于多少,并要求对结果进行验算。 结果很多学生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得出的商是,有的学生得出的余数是3。针对这一典型的错误,笔者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如果是错误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的。学生便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