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MOYRF
  • 终于明了如何教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1如何教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如何教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营造善问勤答的课堂氛围―――利于思考

    “问”是学会思考的重要环节。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动力,疑又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起伏跌宕,富有生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将疑问作为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源泉。因此,营造善问勤答的课堂氛围,是学会思考的首要条件。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我们的学生对于教师设问,思考、回答并不积极,更何况自己提出疑问。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这种现象特别突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分析我们的学生心理:有的不敢问,怕被教师奚落,甚至被同学取笑,有疑问却保持沉默,但为了应付考试,只能采取教师讲过后死记硬练的办法,久而久之,压抑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只是被动地学习;有的学生,知道自己有很多问题,但不知从哪里问起,无从下手,不了了之。事实上,学生的疑问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关键在于敢不敢大胆提出来,这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为学生营造积极提问的氛围有关。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才能把他心中的疑惑及他的发现大胆地说出来。

    [图片0]

    设计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向思考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启思考

    要想让学生主动思考,必须有合理的问题,而一堂好课是由各个不同的问题组成的,而这些问题情景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创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情景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本质的。数学教学家张孝达指出: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和明确探究目标的首要条件。笔者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内容时,作了如下的创设: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四根小棒,长分别是3cm、4cm、7cm、8cm。课堂上,让学生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并记录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很快发现并不是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此时,教师提出:三条线段的长度符合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思考。

    2. 关注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的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进行对话交流。为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加以引导,触动学生思考。

    2学会数学思考一

    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由数学知识本身看,具有多样性特点,包含策略性、程序性、逻辑性、陈述性等类知识。所以,在呈现知识时,也需要形式多样,避免单调乏味,由知识灌输变为自学探究。首先,创设现实情境。即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着眼,通过模拟现实、直观演示、说故事等方式设置趣味生动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诱导他们主动参与,加深理解。

    如教学《认识角》时,教师可呈现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图形中隐藏着的新朋友――角,增强学生直观感受。而后联系生活,探索新知,如说说在你们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上有角呢?让学生自主发言,激活经验与情感。其次,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或者设置活动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探究,合作交流。

    讲究语言艺术,幽默趣味教学。

    教学语言是知识传授、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情绪,教师需要讲究语言艺术,运用亲切自然、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配上适当的手势、动作,由无形变有形,由无声变有声,营造出愉悦轻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启发诱导。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同学说自己的想法:人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对于这一想法,学生意见不统一,产生了“矛盾冲突”。此时,教师可利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巧妙引导:同学们,现在只能“牺牲”老师一人,而明了一群人。然后摆出作旋转的动作,并提问学生:中心对称图形的旋转度数是多少?倘若我现在旋转180°,则是头朝地了,此时又如何与自己重合呢?这样,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与夸张的姿态动作,既给课堂带来欢笑,也化解了认知冲突。

    3学会数学思考二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指导性的放手让学生实验探索,满足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让他们动中学,学中动,学会实验探索知识。如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教师将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状态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索,如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合理猜测面积公式等,抽象有关面积公式,弄清其来龙去脉,加深理解与记忆。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说出,而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可相机诱导,启发思维,而不是直接答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精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另外,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习题、制作发明等,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活学活用。

    [图片1]

    注意联系学习,迁移应用。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时,通过画图像、巧妙的理解“正”与“反”、练习巩固等方法,学生对正反比例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判断,能够清楚的说理。然而,由作业结果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些学生对于这些关系:当出粉率一定时,小麦总重量、面粉重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当车轮直径一定时,行使路程与车轮转数之间是什么比例?等,仍模糊不清,往往出现判断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先前所学的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这些数学概念时,数学教师需要具备前瞻性,带领学生复习有关知识,给新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由数学知识本身看,具有系统性。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章节知识,还需要了解全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连接,摸清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跳出章节内容,由旧知着眼,以旧知促新知,引导学生复习回顾,迁移应用,从而让数学教学更具延续性,让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把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复习回顾其推导过程,将其方法迁移应用到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理出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4学会数学思考三

    切勿过度干预学生的探索过程

    我们的传统说:三十而立。所以,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我们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善尽保护、帮助之责。但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如果教师长期为孩子提供这样的帮助,而学生也习惯于依赖教师这样的帮助,那么,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当习惯于教师帮助的学生面对问题不会再说“我试试”,而只会说“老师还没教过,我不会”。

    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不仅以学生报数老师判断能否被2或5整除的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一改教学内容的顺序,先让学生通过计算1、2、3、4、5……与5的乘积,并观察这些数(积)有什么特点。很快,学生发现了能被5整除的数特征:与个位有关,且个位上是0或5。接着,让学生先猜一猜能被2整除的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也发现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设想,通过探索得到了验证,调动了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了探索意识。

    引导学生讨论,增加其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学生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办法,组织学生讨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教材的重点、难点,是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组织学生讨论12-9的计算方法,学生先独立试算,然后小组内说说是怎样算的,然后组织汇报交流,学生交流时说出:①用数手指的方法算出来的。②因为9+3=12,所以12-9=3。③用小棒摆的方法算出来的。④用拨珠的方法算出来的。⑤先算10-9=1,再算1+2=3,所以12-9=3……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加深了学生印象,学生的自学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学习更主动、自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