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时候不光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应当是从书中汲取本书的精髓,从而转化为自己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小看了写写读后感,一篇好的读后感能体现书本的大致情况,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接下来小编告诉你10万个为什么读后感。
我过8岁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作为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我一吃完饭就开始兴致勃勃地钻进书房看着这套书籍,里面的每一个科学知识都引我入胜:电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因特网,还有照相机的秘密等等。看完整本书,其中有一篇科学知识十分好看,令我印象深刻,看了一遍又一遍。那就是《汽车的历史》。
[图片0]
大家知道吗?汽车一开始的燃料用得并不是汽油,而是蒸汽,这就是1769年法国的尼古拉斯·古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汽车:蒸汽动力汽车。由于这种汽车的速度比人的速度还慢,所以被当时的人称为“蜗牛车”!而且这种车很难转换方向以至于老是出事故,所以无法广泛使用。后来到了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燃料的现代汽车。再到了后来美国的亨利·福特一世制造出了T型福特车,而后将流水线引入工厂,使汽车得到普及。
读完了《十万个为什么之汽车的历史》之后,我从中知道了汽车原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其中的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进步都说明了汽车的来之不易。我还发现了发明汽车的过程跟人成长的过程一样:有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成熟期。一开始的发明有可能在当时显得微不足道,但经过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进、不断的进行创新,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发明有可能变得十分好用,广泛,也有可能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汽车就是如此,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就已经离不开汽车了。我也同时知道了所有事情不可能一次就做得很好,就能取得重大的进步,只有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努力、尝试,然后不断的改进才能成功!所谓坚持就是胜利,便是如此。
210万个为什么的读后感一
我想我现在才看这本书应该会被人笑话吧,因为我之前只听过没看过,所以就在这假期里看一下吧。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我觉的还是蛮不错的,这里面虽然大部分我都知道也学过,但是也还有很多我没听说的和没学过的,所以我读起来还是挺费解的。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应该是叶永烈写的吧,我也不太清楚。这本还是中国儿童经典必读书系中的其中一本,我还不知道呢。
第一章是 宇宙天体,我已开始光是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有点不想看第一章了,因为我觉得宇宙这种的东西太让人费解了,周航阳在科学课上那说的什么东西我根本都听不懂。果然,不出我所料。虽然前面说的我都知道,可是后来越看越晕,所以我就放弃看第一章,以后再看。
第二章说的是植物,这里讲的都是一些平常的问题,所以我也不多说了。
第三章说的是生活常识,这个我就更不用多说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
第四章说的是科普知识,这里我和第一章的宇宙天体一样,虽然看的懂,但是很多都不懂,所以在这一章我看了很久。所以我的收获也挺大的。
第五章说的是动物,这里我也有很多不懂的,比如说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色的,我看后原来是和兔子的眼镜为什么是红色是一个道理,原来都是血管比较多所以显露出来了。
第六章说的是自然环境,这个也都比较简单,大家都应该会知道,就是我不知道黑霜是什么,我看后原来是西北地区,由于春季很少雨,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水汽很少,如果有寒潮侵袭,天气会突然变冷,到了零度摄氏度以下,空气中虽然没有水汽凝成的白霜,但是庄稼叶子会受冻变成黑褐色的,所以叫黑霜。
第七章是关于地球上的陆地什么的。
第八章是关与人类社会,这里面说了,人类在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中的地位。大多数都是说人类刚进化来时的生活。
读完了这本书,还算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挺好看的。
310万个为什么的读后感二
书能够影响人的思想,而一本好书,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仔细一琢磨,我觉得有一点疑问:因为书有好书和坏书之分,看了坏的书就不会有进步,反而会学坏。所以我觉得:高尔基爷爷这里说的“书”,就是好书的意思。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像一篮又红又甜的水果,香脆可口,又像一块带有魔力的巧克力,让我如痴如醉。
好书确实能使一个人进步,我就有过这样的感觉。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在我曾经看过的无数本书中,有好多书至今仍记忆犹新,其中有《童年》,《我的母亲》,《智慧故事》《格林童话》《诚信故事》等等,这些好书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
[图片1]
在我看过的众多本书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了。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让人百看不厌。书中的《an kang 鱼 怎样钓鱼》 这篇文章,每次我看时都会情不自禁笑出声来,因为鱼把自己埋在沙里。把背上似鱼饵的东西露在外面。然后引诱小鱼上钩。
从《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我得到了不少知识。有一次表弟问我:“姐姐,你知道什么颜色的星球温度最高呢?我摇了一下头又说:”你稍等,我去找一下资料。“我立即奔到书反房里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找来,一查才知道红色星球的温度最低,只有2000——30000C0,黄色星球是5000——6000C,白色星球是7000——10000C0,蓝色星球高达20000——40000C0,我忙把这仪重大的发现告诉了表弟,表弟高兴极了,说:”姐姐真了不起。“我顿时感到脸发烫,因为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十万个为什么》帮了我的忙!
《十万个为什么》的确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帮助我解决了生活所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我想:我一定要把他们认真的阅读一遍,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同时我也向每个人强烈推荐《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因为它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4怎样写一篇好的读后感
仔细通读读物。仔细通读是了解一本读物的最基本条件,不少学生写读后感是为了应付任务,事实上没有多大意义。而真正一篇读后感必须亲自阅读,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跳跃性阅读,并且在重要的地方、精彩的地方、表达作者或者文章重要思想的地方做上标记,以便最后整理写作时使用,如果适当记笔记则更是好的习惯。
总结读本中心思想。这点是非常重要却非常简单,只要你对文章或者读物好好度过,肯定会有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认识,即文章说些什么,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要表达什么精神等等,包括你自己读了之后产生了什么认识等。
提炼读物主线与框架。这是个不容易做到的事儿,但如果你在通读的时候做了工夫,也并非难事。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主要有什么人物,整个故事是怎样发展开来的,整个故事的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概括,最后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就是文中的主线与框架。
提取自己感受中的精华。读任何读物人都会有些想法,比如故事中的任务有什么性格,说话有哪些特色,当时的背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事,或者作者的安排人物出场是否得当,你从中学到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各种你能想到的都是你自己的思想,但你必须舍弃一部分,而选出你印象最深,最有话说的那一点或者几点。
读后感的写作技巧。这一点只是最终的加工而已,读后感必须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者主线部分加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找到写作的切入点。然后再根据你自己提炼的想法,结合文中的原文或者稍加改造作为佐证,事实结合思想,往往更加生动。文章的主力要围绕一个点,切记不要盲目扩大,否则大而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