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RRHQXD
  • 终于认识小学语文结尾方法

    1 小学 语文结尾方法

    精彩的教学结尾会给一节课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它不仅可以归纳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的内容提炼、升华,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结尾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概括全文。

    如小学语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


    [图片0]

    二、交代结果。

    如小学语文课文《找骆驼》的结尾:“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这就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从而结束全文。

    三、写出感受,总结全文。

    如小学语文课文《马》,作者在记叙了他和弟弟一起赶着一匹拉了重载的马,在雨夜泥泞中赶走夜路的经过后,在结尾时写道:“我现在看到拉货车的马,还打心眼里感到亲切。真的,再也没有像马这样忠实的动物了。”最后一句,写出了感受,总结了全文。

    四、篇末点题。

    如小学语文课文《心愿》,作者叙述他在巴黎的街道公园与一个法国小姑娘及他的爸爸、妈妈相遇的经过后,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天真的孩于,他们的心愿多么美好,多么纯真!人民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最后一句就是篇末点题。

    五、表达感情和愿望。

    如小学语文课文《关怀》的结尾:“窗外阳光灿烂,菜花的香气一阵阵扑进教室来,春天这样美好,周总理这样关怀我们,我们感到又温暖,又幸福。”又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结尾:“……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六、首尾呼应。

    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如作文《各就各位,预备——》,用“各就各位,预备——”开头,记叙了参加体育测试,联想到学习和要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准备,最后又用“各就各位,预备——”结束全文。还有一种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如小学语文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七、给读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最常见的是结尾用个省略号。用省略号结尾,可以促使读者去思考、回味,但使用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文章本身要有可以给人深思、回味的内容,不能结尾时没话可写就随便来个省略号。

    2小学语文结尾方法一

    一、 总结归纳式。

    这是一种常用的结尾方式,即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本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括,既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整体的疏理,又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使他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

    当然,总结归纳式也常常通过复述或列表等形式来实现。如讲完《恐龙》后,我列了一张表:

    学生通过填表归纳,头脑里会形成关于恐龙知识的网络图,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 朗读回味式。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引领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进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其实,在结尾时也可巧妙地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起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结束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想象画面,自然将羊皮筏子上那沉着冷静、胆大心细的艄公形象深深地嵌入了脑海中。

    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反复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艄公被称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从而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朗读回味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三、 拓展延伸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我们要对教材内容做一些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获得有效地衔接起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以为文本拓展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三种:

    1. 读的拓展。(1) 横向拓展。在教完《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后,学生知道了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儿童的诗。于是,我让他们去古诗书上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也是描写儿童的,很快便有了答案。

    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2) 纵向延伸。一些诗人作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连续性。因此,如果能进行相应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诗人的思想脉络,深入领会诗情。

    如教完《江雪》这首诗后,我又出示了柳宗元的《重别梦得》和《溪居》以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些诗都是诗人被贬官后所作,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孤独、忧愤及被贬远荒的愁绪。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诗人柳宗元和他的作品。

    2. 写的拓展。教师可在课的结尾趁热打铁,为学生创造一次练笔的机会,让他们把丰富的情感化作文字。如教完《虎门销烟》一课后,我让他们观察课文中“林则徐塑像”的插图,并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又如教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后,介绍的都是网络有利的方面,快下课时,我又结合生活中一些真实的例子,讲了网络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我让他们根据书上的内容以及我刚刚所讲的一些事例,以《我看网络》为题写一篇习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网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的拓展。积累知识是为了运用,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我在教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后,就让学生去课外书上或网上找一找,除了书上介绍的中药,还有哪些中药,并说说它们的药效。

    这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又提高了他们实践探究的能力。又如教完《维生素C的故事》后,我让学生通过调查知道了维生素C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促使我们健康地成长。这样,课内课外有机整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悬念过渡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把这节课的结尾变成新的学习开端。

    如教完《天鹅的故事》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在生死关头,动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实在令人折服,不仅仅是天鹅,还有很多动物,它们也有着同样可贵的品质,请大家预习《生命的壮歌》一课,从蚂蚁那里、从羚羊那里获得启迪吧!”采用悬念过渡式,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对新课学习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心理准备。

    当然,学生还会更广泛地搜集相关信息。

    3小学语文结尾方法二

    一、结尾的要求

    1、周密计划。结尾,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时间过长,空而且松;时间太紧,匆忙草率。这些偏向,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有的还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

    在应试教育里,盲目追求信息量,搞满堂灌,结尾却被当作尾巴割掉了。安排结尾,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估算好时间,留有余地,这是重要的前提。

    2、整体安排。结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内容受其他教学环节制约。在设计时,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体,加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3、方法灵活。结尾,一般由教师执掌,机械呆板。 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学生松一口气,有的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结尾一般由教师总结。如果改为由学生总结,则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尾一般用肯定的语气,为学生下结论,如果给学生留下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则更能提高他们探索的热情;结尾一般用言语表述,反映学习成果,如果让学生汇报听说读写训练的成果,通过反馈,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

    总之,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结尾更加生动活泼。还应当指出的是,在结尾时,切勿为了结尾而把结尾程式化,那只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二、结尾的方法

    1、总结概括。帮助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 总结提高,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为此,可以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原有板书,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简明、扼要而又系统、完整上。

    简明、扼要就是把教学内容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便于记忆,一般要配合使用板书;系统、完整则是不打破或损害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不遗漏内容要点,使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教学《看图读拼音识字3》(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下同;五、六年制第一册)的第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所得: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认真。大家学了音节词,能读儿歌,认识了日、月两个生字,还学习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比比看,谁记得牢,说得好,回家把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告诉给爸爸、妈妈听。这种方式用在低年级,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愉快,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回应。指结尾与教学的起始阶段呼应, 使整个教学过程首尾相应,做到完整、圆满。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

    这样的表现方法逻辑性强,可使学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产生一种喜悦感,有助于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一位教师教学高年级课文《穷人》,采用设疑导入新课的方法,提出:这篇课文着重写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用穷人为题呢?在讲读全文以后,先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回答课后练习题,说一说渔夫、桑娜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教师给予帮助,小结:他们的品质,都是穷人的好品质,桑娜只是穷人的代表。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把话题转向标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的发言指出,这是因为,课文记叙的对象都是穷人,记叙的内容是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感人事件,记叙的目的是为了赞颂穷人的高贵品质等。

    在学生踊跃发言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课堂教学。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用激疑设问导入新课,给学生提示重点,指明阅读思考的方向;讲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解疑的过程;课的结束,让学生释疑,反映阅读思考所得。

    采用回应的方式,不仅使课堂结构严谨,而且能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还能激起学生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

    3、延伸扩展。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 在课的结束时,因势利导,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把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创造,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有更扎实的基础。

    教学《少年闰土》(五年制第九册),在课的结束时,可以介绍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扩大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赵州桥》(五年制第五册、六年制第六册),是这样结束课教学的: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请同学们今后在观看电视、电影和风景画片时注意,有哪些大桥是仿照赵州桥建造的。下课了,学生没有冲出教室,却在搜索记忆,议论开了。

    4、欣赏品评。在课的结束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 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幻灯投影和录音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图片1]

    教学《桂林山水》(五年制第九册),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配上欢乐曲调的朗读录音教材,结合演示幻灯投影片(画面是漓江两岸的风光),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

    这样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

    4小学语文结尾方法三

    一、总结式结尾

    讲完一节课后一般根据板书将新课内容进行总结,找关键词、重点处概括而结尾。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如:在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可以运用总结抒情式的语言来介绍: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出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成为耸立在人们心目中的母爱的丰碑。

    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辐射式结尾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讲《草船借箭》,看出学生十分敬佩诸葛亮非凡才干的心理,却又不知用什么语言评价。课尾,她便诱导孩子们用四字句对诸葛亮的才干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的火花四处迸裂,列举了“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学识渊博”等。

    末了霍老师作了总结,大家便心领神会了,这样既拓展了思维,又积累了新词汇,可谓一箭双雕。

    三、对比式结尾

    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如学习了鲁迅《风筝》后,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同样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满天的风筝》所描写的是那种快乐、满足、骄傲的形象,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风筝》中所特有的那种情感,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无法补过,无法释怀,悲哀之至,让人在心灵的震撼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意蕴。

    这样通过比较,既总结了新学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准确,掌握更透切。

    四、悬念式结尾

    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同学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课虽尽而意无穷。

    如学习《斑羚飞渡》后,结合“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可作这样结尾:课文中展示了一幅幅凄美的图画,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角色,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而动物应该有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权利。

    请同学们想一想,对珍稀动物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结语,给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