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总算发现小学语文段落细读方法

    1 小学 语文段落细读方法

    文本细读是教学行走的第一步,他决定着教学的宽度和厚度。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细读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段落细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品词析句,感悟其味。

    文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走进文字,才能触摸到作者的灵魂,教师只有沉醉在文字中,才能和文字,作者共鸣。文本细读就要求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感悟文字的隽永和余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图片0]

    诗的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招”字,就值得细细琢磨:既然小孩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为什么不向路人“摇”手,拒绝问话,反而要向路人“招”手呢?只要做做动作,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马上就能明白。

    在这一“摇”一“招”的动作对比中不难发现“招”字说明“小儿”并没有完全拒绝“路人”的问话,只是请路人再靠近一点,他会轻声作答。教学中,通过这个字眼的推敲,可以使得垂钓小儿天真、可爱和机灵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构建起来。

    二、 关注细节,领悟其神。

    细节虽小,却举轻若重。许多教学的精彩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片段构成的,而且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折射出巨大的能量。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文中有的细节如一个动作,一个神态就能表现出父母之间的平凡而真挚的爱。

    如“爸爸轻轻地放下妈妈的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轻轻地”、“蹑手蹑脚”这些不经意的字眼却让学生在父母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了父母之间那种简单而美好的爱情,更好的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但缕缕清香。

    三、抓住题眼,明白其意。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就可以了解文章大概的内容,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会反复咀嚼题目,把玩其味,从而可以通过题目了解内容,明白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这节时,启蒙一般都是人之所为,像启蒙我们的大多是父母或老师,而作者却说月光启蒙,作者为什么会以光启蒙为题呢?这是我细读这篇课文时脑海中一直浮现的问题,所以在理解课文时我总是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学完课文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时,同学们不仅说出以此为题的表层涵义,还明白了作者以此为题的深刻用意。

    四、借助资料,升华其情。

    不论是作者还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他们的人生都是一段长长的轨迹,而课文则只是截取了其中的某一点,而要想走进人物,就必须全面地了解,所以这时我们就必须借助资料。而不是闭门造车肆意猜测。

    比如教学《二泉映月》这课,说到《二泉映月》的创作,就不得不说阿炳的人生经历,虽然文中也有一些描写阿炳人生经历,然而笔墨并不多,文中都是一些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概述,我们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阿炳的经历,要想更好的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还需要借助资料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有关阿炳的简介。

    通过借助资料,同学们不仅知道阿炳坎坷的经历,还知道阿炳曾经也犯过错,但最后还是靠自己努力奋斗,获得人们的尊敬,所以再读文中阿炳的经历,我们的理解更深,体会也更加深入,也明白《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能享誉世界的原由。

    2小学语文段落细读方法一

    一、善于扣紧“标题”,深入做“文章”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是文本的眉目,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提炼形成的表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短语句,往往与文本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大多文本都要求标题要准确、鲜明、简约,甚至追求形式、音韵之美,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细读文本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住标题,从题目入手,通过题目初步揣度文本的内容,透过标题了解标题蕴含或暗示的文本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及所蕴含的深远意义。通过这种办法,能够较快地进入文本,进而细读文本的内容,为深层次地把握文本奠定扎实基础。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初步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又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标题就可以知道土地的特点是什么,哪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从这些问题入手,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观点、情感,理解深、理解透文本的主要内容。

    另外,有一类“正话反说”“违背常理”之类的标题。这类违反常规、常理的标题,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细读文本的时候要给予足够分量的质疑问难,为什么标题显示的是与日常生活、认知规律相违背的现象,带着疑问探寻作者在标题当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当读者一看到这个标题就会感到意外,为什么种花本应该是让自己和家人欣赏享受的,这里却说是让别人看的呢?抓住这一反常的现象去阅读文本,才知道德国人种花很特别,“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只要抓住这个问题继续探究,便能认识德国这一奇特的民族,也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赞美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善于链接相关背景,拓展延伸阅读

    作家在文本中的表达常常是隐晦而含蓄的,因此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初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爱因斯坦的特征:“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明明是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子撞上了”迎面而来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却先于小姑娘说:“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学生们肯定都以为这仅是个不会打理自己、做事糊涂的小老头。

    文本细读时,我们应联系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从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出发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使一个有血有肉、热爱科学、和蔼可亲的伟大科学家形象真正跃入学生心中;当学生们了解到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受老师同学唾弃厌恶的孩子,正是由于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如此成就时,他们内心必然升腾起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或许比文章本身的教学更重要。

    三、善于找准“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在文本当中,通常有个别词语或句子,最能够彰显作者写作意图,这些词语或句子就被成为“文眼”。清学者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

    文本之文眼,通俗地讲就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它是我们读懂文本的标志。在小学语文教材,“文眼”通常就是指课文中的闪光点,即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细读文本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顺藤摸瓜,从中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或主旨[3]。

    例如《乡下人家》中有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独特”“迷人”这两个词特别吸引眼球,细读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琢磨、反复玩味、不断推敲,是乡下人家什么样的景致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文中还有哪些描写可以说明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

    如果在细读中抓住了文本的这些关键的词语,理解整个文本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杨氏之子》中的第一句话“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中“聪惠”一词,点明了杨氏之子的特点,既聪明又懂礼节。抓住了“聪惠”,就可以通过深奥难懂的文言文在文本中深入领略对其聪惠的描写。

    3小学语文段落细读方法二

    1.体验式细读,感受文本的思想

    教师在细读文本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通过体验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细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体验中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融入到文本情境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

    例如学生在体验中需要关注文本的结构。把握文本结构时首先要注意理清文脉,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顺序,这是体验学习和体验阅读的根本。学生需要根据文中关键词语,如“相反”“原来”“因此”“总之”等词语和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理清写作思路。

    还要分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注意辨明作用,这是关键。如“文首”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文中”的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总结上文、引起下文、前后呼应等;“结尾”的作用往往是总结上文、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

    学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首、文中和结尾,实现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清楚认识。最后还要联系主题。文章的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有时还要联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如“引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等来把握文章结构。

    2.任务型阅读,明确文本的内容

    在细读文本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内容和阅读文本,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对于任务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了解文本字里行间的意义和思想。

    通过对于任务的阅读,学生会积极地思考,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在细读中提高。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题目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对于任务的探究,细致地阅读,学生会认识到文本题目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图片1]

    其实在细读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小苗”还暗指着一个在求学路上刚刚起步的孩子,她就像是一个破土而出的小苗;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他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一样。文章的题目正是指通过两人的对话让小苗知道该如何去生长、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变成大树。在细读中学生会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从而深化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3.联想式阅读,关注知识的通联

    在对于文本的细读中,学生需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把相通联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实现灵活应用的程度。通过对于文本的细读,学生的思维会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让学生能够将学习与现象和经验通联起来,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也有重要意义。

    知识的发生和积累是一个从表象到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深入的过程。从经验到理论,从现象到规律,这是人类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学生的细读中学生积极地联想,进行想象,从而把知识与其产生、发展的经验基础通联,这一点很关键。

    很多学生擅长复杂的推演,而不擅长归纳法的运用。这使得教学有一个危险,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接“地气”而成为“空中楼阁”。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出现后,人们得以借助这一有力的工具以概念的形式对具体现象进行抽象,表达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将知识高效、高速地积累起来。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文中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细读,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在阅读中逐步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在细读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直观感受,于此同时,学生可以积极地进行联想,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母亲为自己的付出,她们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而能够感受到自己母亲的善良和伟大,使自己对于母亲的热爱之情能够油然而生,感受到知识间的通联和联系。学生在细读中会由此及彼,把相关的知识进行联想,在细读中体会文本的内容,在联想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4.表演型阅读,增加阅读趣味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多样的,这样才会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对于课堂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产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自然会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展现出灵动的课堂。教师的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那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成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颐和园》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之后鼓励学生来当一次导游,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来按照文章中的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

    这种表演活动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动力和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明确文章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细致地体会文本中游览的景色的魅力,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演,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小学语文段落细读方法三

    一、小学语文细读的要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表现,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发散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水平的积累越来越重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于好词、好句的积累、品鉴

    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了解全文的大意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中的有深刻含义的好词、好句进行欣赏。尤其是高年级阶段中的文言文课文的教学,应该逐字逐句地去进行分析,从而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能够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课文,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应该在进行粗读之后,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文章最根本的导向和目的。小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只有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才可以进一步对文章的词句进行仔细的品读。

    3.能够欣赏文章中的美感和价值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体会这些课文的审美价值、文学价值。虽然这一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有难度的要求,但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熏陶,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细读的方法

    1.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成段、成篇文字的阅读能力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耐心的引导。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使用较简单的文章作为细读教学的素材,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自己学习的信心。其次,要注意主体阅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为了阅读而读,为了背诵课文而读,而完全无法理解课文的主题。

    在细读文本中,教师必须重视主题阅读。例如,在二年级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中,讲的是蒲公英、苍耳、豌豆植物妈妈通过不同的方法把它们的种子带到任何地方。文章中没有明确的指出植物妈妈播种法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文章的主题: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就是细读文本中主题阅读的意义。

    2.要注意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和认识能力

    语文中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不仅在于对词句和中心思想的掌握,更要注重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和认识能力,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相互交流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且大胆地和同学交流。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在文本的细读过程中,没有一个规定的正确答案,每个人阅读之后的感悟都会不同,重要的是在阅读交流中去体会其他同学的思考,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