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最主要的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的评价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用好口头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图片0]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不错”、“很好”这样的泛泛评价,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因而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一定要从正确的评价理念出发,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形成注重过程关注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例如:在教学生字“春”时,教师范写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字加以评价,学生会说:“老师写的这个字撇很好,如果捺写得在大一些就更好了。”“你观察得很仔细,的确是这样,谢谢你!”听了老师的肯定,这名学生做的更直了,听讲也更加认真了。
当老师问到“谁能记住这个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按笔画记”,有的说“按结构记”“我可以猜个谜语”,“好的,你说说谜语吧”,“三个人一同去踏青”,“嗯,很好,将笔画放到谜语之中,很有新意。我想你一定可以永远的记住“春”字的。”这个学生美滋滋的坐下了。
在这之后,这个学生经常会字编一些小谜语记生字,与此同时很好的带动了其他学生记生字的积极性。在教学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红花、一个爱抚的动作,及时的肯定。都可以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但是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因此,口头评价只有与其他评价手段如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二、鼓励性评价,树立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主要有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和求德需要,所以老师要善于把这些需要化为自己的言行,诱导学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学习。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巧于点拨,勤于鼓励,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把完成教学任务当作感情上的补偿,就会忘我地学习。
三、活用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的快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造机会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和学习上的鼓励,享受到进步的快乐,从内心深处产生自我学习的追求。
世界上没有一张树叶是相同的,对于中下差生实行“倾斜政策”,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对策,只要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肯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诱发巨大的情绪力量,启动他们学好语文的动力,产生学习兴趣及热情。
学生课堂积极情绪的唤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情商发展。所以,以情促智,情智并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引用暗示法进行评价
是指通过议论、行动、表情或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有暗示作用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向去行动。
教师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暗示了学生的能力,通过勉励和表扬学生暗示学生:“你有学习的潜力,还可以学得更好!”,“你能学会!”,“你的学习能力很强,再加把劲!”。
在教学中若能以“很好!”、“很精彩!”之类的鼓励表扬性评语,会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信心十足,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奋斗。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如介绍作家时,讲解名家的奋斗历程,暗示学生向他们学习。有次学生上台演讲,内容是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分析其用错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讲解时由于基础不扎实出现了几处错误,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我讲评时故意忽略他的错误不提,而对他演讲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沉着稳定,不受干扰等大大表扬一番,使这位表情沮丧的学生深受鼓舞,从那后语文课上表现得特别出色。实践证明,以暗示激发学生的情商,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活动法评价
是指在课堂或课外开展一些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活动,以引起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取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与注意。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就会产生压抑、自卑、消沉的心理。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安排课堂活动,并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还要通过活动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设计一些课堂提问、讨论、板演、演讲等。
在每次课前安排准备一个装有全班学生学号的小盒子,在教学中抽号选出二三位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向大家提供一些信息、知识等自由演讲活动,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紧张而又愉快的心境之中,不但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活动,而且调整了情绪,增强了自信,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挥了学习潜能。
教师还可结合课堂内容,安排故事会、朗诵会、智力竞赛、辩论会等活动去促进学生情感智商的发展。
2小学语文的评价方法一
一、评价语言要真诚且有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优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采取赞赏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上进心,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这很考验教师的能力,同样是表扬学生,评价学生一个好字,可以讲得很平淡,让人感觉勉强,也可以讲得满怀热情,让人从内心真正感受到这份赞赏。
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颦一笑、一字一句,营造充满关爱与乐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悦。为了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帮助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到安全和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不能总是用同样的话来激励学生。
二、评价语言注意方法艺术
教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语言艺术,还要注重方法艺术,以起到启迪学生的效果。例如教学“燕子回家的路”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初步读课文,感知整体内容。在读完之后,爱动脑筋的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老师,燕子的家是怎么样的呢?教师进行了即时评价: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你能在阅读后问问题,说明你思考,脑袋瓜转得快。教师利用这样的评价,启迪学生思维。经过点拨,学生意识到阅读不是读完就算了事,还需要思考。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又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读完课文,大家知道韩奶奶关心窗户的事的原因了吧?请小明回答一下,老师还想听到确切的答案。
此时,只见小明抓着头皮,好像并未知道答案。为了给小明一个台阶下,教师灵机一动:是不是刚刚阅读忘记了?赶紧看看书本最后一段,老师相信你能找出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很快从尴尬场面“逃脱出来”,避免出丑。如果教师指责学生没有认真阅读,很可能适得其反,学生会认为教师没有给自己面子。
由此可见,评价要注意方法,要注意应变,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评价语言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
在语文课上,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果学生有了好的识字方法,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随时表扬:“你看,他用编谜语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真有创意!”“他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大家都来试试这个办法。”
“他把这个字的形状与意思连起来就能牢固地把這个字记住,真是个好办法!”在老师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中,学生会增加识字的自信心,领悟到识字的多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定会随之蜂拥而出,这充满童真童趣的识字方法会令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
四、评价语言应饱含激励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用恰当的语言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记得我班上的一位学困生,上课从不听讲,不做作业,考试不及格。
在学古诗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简单的问题先提别人答,紧接着让他答,答错了,全班哄笑,我马上制止,说:“徐飞刚才没有听,听了,他准会答,不信?再来一遍,你可听好了。”还是同一个简单的问题先提别人答,紧接着让他答。
咦!答对了,及时表扬他“恭喜你!答对了!你真不错!”这下可把他乐坏了,憨厚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此,上课听讲认真多了,作业也交了,期中考试一结束,就跟我说:“老师,默写古诗我都写对了。”
期中考试果真由原来的四十多分上升到六十多分。通过这个教例,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应多发现肯定的东西,把握时机,加以激励性的评价,有时,老师的几句赞赏性、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趣大增,信心十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向性的评价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自评和互评。
自评写字作业就是时不时地把自己现在的作业和前段时间的作业进行比较,从笔画、笔顺、结构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比,看看现阶段哪方面比以往更好了,哪方面没有长进,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便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互评就是经常地把自己和同学写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自己评一评或相互评一评: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不行,还需要改进。这样在相互的比较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升写字技能。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但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而且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甚至是老师也不曾想到的。
“怪”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心里,但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意识的种子很可能腐烂在泥土之中。
一次上《小池》一课,一学生突然问:“儿童学钓鱼时不是很专心吗,为什么还会注意到远处的问路人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学生独到的见解,我没有马上对他予以评价,而是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学生们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举出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类似例子来进行说明。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图片1]
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在教学课文,回答课后思考题时,学生有不同的回答,我从不立即作出谁是谁非的评判,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只要理由充分,我都给予肯定。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这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阶段,应灵活运用“延时评价”,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
二、宽容评价
宽容,是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宽容评价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影响,使学生感到亲切、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大胆思考。
如在学习《雷锋日记两则》中第二则日记时,我请同学读第二则日记,有位同学一站起来便读起了第一则日记,其他同学都坐不住了,急得把手举得老高,我马上示意大家不要急,等待他读完。
等这位同学读完了这则日记后,我评价到:“你读得很认真,字音准确,语句读得十分流畅,也很有感情。不过,老师刚才请你读第二则日记,你能和大家一起读读吗?”学生由于一时没注意听讲,而将老师的要求弄错,教师的宽容给了学生再来一次的勇气,一次使自己做得更好的机会。
又如在一次基础训练中,有这样一题:“照样子,找出每组适当的答案,在词语下面画上横线。”例子:游戏对捉迷藏(捉迷藏是一种游戏)。练习题:体育运动对(1)洗衣服(2)游泳(3)看书(4)跳舞。
全班42位同学都选择了(2)游泳这一项,只有一位同学选择(4)跳舞,并且肯定的说游泳不是一种体育运动。对待这样知识性的错误,通常教师是予以否定评价,再教会他游泳是一种体育运动。而我并没有正面否定他的答案,而是问他是否看过奥运会比赛或其他比赛。
结果发现他从没看过这样的电视节目或现场比赛,也不知道游泳是不是体育运动,完全凭感觉回答。然后我告诉他游泳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他所选择的跳舞这一项中的国际标准舞是属于体育运动的,还是答对了一部分,请他继续努力,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得到提高。
三、自主评价
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亦较“武断”,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体。
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运用自主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来进行作文修改。鼓励同学间的多次评价,可自由找对子,在评价别人作文的同时,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得到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发现学生互评后的作文水平较老师评价后的水平有很大提高,而且效率也有提高,原来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要经过:作文指导――打草稿――教师评价修改(1-2天)――集体评议作文――学生再修改――定稿誊写。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6课时(包括学生在家写作文的时间),教师负担也很重。施行自主评价后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要经过:作文指导――打草稿――自主评价修改(1课时)――定稿誊写。整个训练过程大约需要4课时,教师负担明显减轻,作文质量不仅没下降,而且有所提高。
经分析发现,学生自主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时,感觉自己就像老师一样,积极性很高,也格外认真,而且几位同学互评,思维开阔,有时甚至比老师的思路还要广,正如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自主评价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本领。
4小学语文的评价方法三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它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标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
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对学生朗读的形成性评价,我采用的是“四个一”评价方法:
每月教师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一次评价。
每月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一次评价。
每月班上要进行一次阅读比赛,全班学生对每个同学的阅读进行评价。
一期老师根据教师评价、学内容等级学生姓名普通话正确语言流利读得有感情。生自评和全班同学的评价为每个学生的阅读进行一次总结评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把握,便于纠正其间教与学的不当之处。
二、呵护学生阅读的独立感受,实施宽容性评价
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在对同一个阅读材料的理解上带上自己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
在这多元化的理解中,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的想像、违背“逻辑”的“阔论”。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就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给予呵护和包容性评价。
三、开放学生阅读的时空,实施延迟性评价
课标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我们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好与差,优与劣,是不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作评价的。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
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它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不过早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给予评价,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将从这开放阅读的时空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顿悟”。
四、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在学生阅读评价中,我既关注了学生的共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阅读评价实行了分层评价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次确定A、B、C三个层次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我给出一段阅读短文,让学生朗读,但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就不相同。
C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读课文;②语言基本流利,把句子读通顺;③力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B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短文;②能基本理解短文的内容。
对A层次的要求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②能说出短文的主要内容;③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这样的分层评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标语)。
五、加强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所以,在阅读评价中,我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自评,能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
小组互评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教师点评,主要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查评,主要引导家长主动、全面了解学生,辅导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