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总算明白如何实施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1如何实施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如何实施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讲授。讲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一般要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关键”部份。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份,以免学生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

    采用易于学生喜欢的语言,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其次,上课时少讲,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我们在上面眉飞色舞地讲了一通,我们是明白了,但学生究竟明白不明白?讲课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要过程进行而不是老师的讲,多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其三,要考虑的是在讲授中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评价。课堂上善于发现和总结,及时地作出有效评价;同时要“师出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

    [图片0]

    有效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一节课就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针对班内的全体学生进行反复提问。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发言:“你把刚才的回答再说一遍!”“你再来说一遍。”“谁的想法与他的不一样?”类似这样的问话,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更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这种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反之,教学中,教师用“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谁听懂他讲的意思了?”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你能解释一下吗?”来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用“你有新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异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优化的意识,用“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来引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把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反馈出来,再次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样引导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的交流过程就是有效交流的过程。

    2有效课堂教学一

    精心设计导入方法,为课堂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化、人文化或趣味性等情境创设手段,引入学习的主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做铺垫. 如学习“随机事件”时,让学生通过 “掷骰子”、“抛硬币”等活动,在游戏中寻求规律,探求新知.

    又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王和一个有功的大臣下象棋,国王想满足这个大臣所提出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64格. ”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只要这么一些米. ”这时候,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多做实验,勤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旧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让学习积极参与实践,勤于动手,很多问题可以很容易地解决. 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画一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的大小、对边的长短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四个顶点的距离.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自己得到结论,从而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这比老师单纯地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 通过实际操作既便于学生得出结论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和记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 比如,初一教材中有一道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此题.

    3有效课堂教学二

    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首先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引导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 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图片1]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的目标同样只会使课堂教学误入歧途,唯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源于教学内容,合乎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要明确,根据每节课的知识体系与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整合,不可贪多求全;

    学习目标要注重基础,夯实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不应要求过高;另外学习目标要面向全体,合理确定教学的起点,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教师在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时,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有效课堂教学三

    (1)教师适时巧妙点拨,实现学生的拓展提升 。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是两回事,点拨比讲解更有效。以前,在课堂上,小组合学后我总是不放心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不厌其烦跟学生再次讲解,结果令我很困惑。比如,我讲了几遍去绝对值符号的题目,学生还是不明白?这症结在哪里,我难以确认。后来,是张老师的方法帮我解开了疑惑,这个新方法是:“展示时,谁弱谁先说”这样,在说的时候问题暴露出来,再点拨也就有的放矢了,我从“讲师”转变为“点拨者”,从认识层面上,我学会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我知道了解决问题应该学会优化方法,方法改变一小步,成效变化一大步。从实践层面看,我的及时“点拨”相对于“讲解”,课堂收效更大。

    (2)教师点拨还体现在检查反馈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检查至关重要,这好比是中医望闻问切的环节,需要把握好尺度,走走停停,借梯上楼实现学生知识的拓展提升,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简单问题快速查,重点问题全面查,灵活问题变通查,易错问题辨析查。

    (3)教师点拨思维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整体性理解及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很难通过自学的形式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我在教学有理数一章时,当学至有理数乘方一节,我不是交流储备卷的形式开始新授课的学习,而是回顾了以前所学的内容,告诉同学们,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这种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很常用,用到的数学思想就是化归法,一般总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有了感性认识,理解化归法也就相对容易些。然后继续问什么样的加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类比这种方法,什么样乘法可以为乘方?这里又让学生感悟了另一种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接下来,就是小组交流知识储备卷,开始新知的学习。我想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孤立的、分散的、繁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会达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的。教师的导的目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