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USEIRY
  • 总算领会数学课上如何做好分层教学

    1数学课上如何做好分层教学

    数学课上如何做好分层教学?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教师可通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人人能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个人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会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我要超越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向他发出挑战,同时让被挑战的孩子接受挑战,双方同时获得学习的目标。

    课堂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近,让他们想一想能够解决,同时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如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C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B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A组学生。

    [图片0]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而且也包含在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因此,作业应精心编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层学生的作业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B层学生的作业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A层学生的作业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为主,从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考虑。总之,作业的量和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力就可以完成为原则,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2数学分层教学一

    一、准确定位,优差组合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育水平,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层为中等生、智力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但有潜力。C层为学困生,智力发育相对迟缓,学习上感到吃力,在编排座位时,每四个人(1个C层、2个B层、1个A层)为一个学习小组,A层学生为学习小组长,主要负责本组的学习,作业检查、课余辅导工作,使每位同学都在监督和帮扶中“成长”, 达到共同进步。

    二、奋斗目标,因层而定

    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可目标过高,学生不易实现,会失去信心,而目标过低,学生容易自我满足。所以给学生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要根据层次来定,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所以对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目标。A层学生为80分以上,B层学生为60分以上,C层学生为40分以上,对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尚未达到目标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给予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努力朝目标奋斗。

    三、课堂教学,因层施教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练习时,尽量先让C层学生板演,然后让B层学生上黑板改正,A层学生讲解,最后教师点评。教师在点评中要多表扬,对做题步骤上只要是做对了一步,教师要给予鼓励,“只要你再努力一点,你就能做对这个题”。让学生找到自信,逐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将简单的问题偏向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较难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

    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对A层学生教师要放手让他们自学,但教师要做好指导,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避免了学生厌学现象。长期坚持下去,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就指日可待了。

    3数学分层教学二

    1.对学生进行不同组的划分

    对学生的正确划分是进行分层教育的前提条件。对小学生的分层划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自尊心并且不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应采取隐形分层的方式,即只分层不分班,不在学生头上冠上不同的头衔,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现阶段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正确而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打好分层教学的基础,保证分层教学良好效果的实现。

    [图片1]

    2.问题设计的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显得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对想象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对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对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过程分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优等生,更要有差等生,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等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这一知识时,对A层的学生可以提出直接通过自学,总结出规律的要求;对B层的学生可先出示一系列的导学思考题,让他们根据问题进行探讨;对C层的学生则可以先出示求倒数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去尝试验证。再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A层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层的学生可根据课本上的讨论题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以找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C层的学生则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剪”、“移”、“拼”、“议”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数学分层教学三

    1.了解学生,对学生分层。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象工厂中的产品的制造一样千篇一律。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共分ABC三个层次。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同学构成,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2.目标分层。教学目标要分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依纲扣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特订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A层打基础,培养兴趣,规范行为习惯,狠抓养成教育。力争成绩接近合格。B层保证基础,培养兴趣,抓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绩力争合格,C层基础较好,挖掘潜能,考试成绩必须合格,而且有所拔高。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3.分层备课。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集体备课时就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4布置作业分层,学生每天都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作业分必做部分,提高部分,选作部分,C层学生都做,B层学生只要完成前两个部分就可以了,A层学生只要完成第一部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