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度,把握课程的导向与密度,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是拘泥于课本、教师的影响,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中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图片0]
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的评价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激活课堂的作用。
另外恰当运用数学语言评价,利用“客观评价策略”、“关注差异策略”、“多元评价策略”、 “质的评估”等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数学课堂教学一
1.说题目
数学教学说题具体活动,首先肯定是从题目说起,一道数学题目教师需要展示其表面和深层内容。顾名思义,表面内容就是这道题所显示的表层,也就是题目本身;深层内容就是看到这道题目出题背后的目的意义,是哪些知识点的综合,对所考查者有哪方面能力的要求。 说题目看似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这仅限于说题目的表层内容,想要真正将题目的深层内容解析出来,教师必须拥有更加渊博和广泛的知识,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将题目与其背后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和发散,很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懂得这一题的同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其他解题中,把握这一系列题目的共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说思路
数学题目的解答肯定需要解题思路,否则单凭题海战术,即便能做对一道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形成鲜明的思维方式,极容易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很多学生甚至不记得当时自己是怎么做题的。这样浪费了大量时间,收到的效果也不明显,所以教师在说题时,讲解题目的思路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将这一套思路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某一种解题思路来完成题目的解答。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讲解思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以往的教师也都讲解解题思路,但是收效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与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差异,仅仅简单地将题目的解答方式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在说题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模式,然后由此出发讲解解题思路。
3.说规律
教师在说题过程中,应该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找出知识的共同规律,然后将这些规律以迂回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能够达到极佳的效果,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拥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核心规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说题时,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中渗透解题思维规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类题目的内在规律。
3数学课堂教学二
教学结构精心设计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数学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质疑结构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一:1、铺垫复习。出示:19-7、25-2、35-4。 2、揭示新课。师:将35-4改为35-8,问:两题有什么不同?答:个位不够减。师顺势提问:“35-8的个位不够减,怎样计算呢?”3、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操作小棒,研究算法。(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三种算法。15-8=7,20+7=2710-8=2,25+2=2730-8=22,22+5=27(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达成一致:第一种算法最简便。案例二:1、提出问题:玩具小火车(8元),玩具飞机(35元)。师:你们如果有一些零花钱想买这样的玩具,你想买什么?生1: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玩具飞机,但是不够。还要攒多少元。生2:玩具飞机比玩具小火车贵多少元钱?生3:我有24元钱,买一辆玩具小火车,还要找回多少钱?2、探究问题,互动生成。(1)学生从问题中抽象减法算式:35-8或24-8等。(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学具。(3)小组讨论、交流算法。(4)全班交流35-8的计算方法:①我从35根小棒里一根一根地减,一直减去8根。②我先从10元里减去8元,再把余下的2元和另外的25元合在一起。③8-5=3,30-3=27④15-8=7,20+7=27⑤30-8=22,22+5=27。⑥35-5=30,30-3=27。⑦35-10=25,25+2=27。3、反思算法。案例一学生的思维最终没有逃脱教师的束缚,“放”之后,教师仍然将学生的思考“收”到统一的数学思维模式中,没有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的目的。案例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背景,将书本的语言符号世界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同学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运用合作学习方式,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展开热烈的讨论,相互评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图片1]
寻找合作的最佳契机
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进行有效积极引导,寻找合作时机才能使学生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有利于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如在讲完一位数乘多位数不进位的情况,要导入一位数乘多位数进位的情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解答例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以印证自己的教法。当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时,他们会伴随着似懂非懂的状态常常有一种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
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此时教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组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4数学课堂教学三
一、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凸显教师精心搭建平台
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应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因此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师必须进行巧妙的构思与设计。从数学学科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为学生设计提供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及方向,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以教师水平和学生特点、所授课的类型和教学硬件条件作为设计的依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活动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活动式学习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凸显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要想真正摆脱教师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心,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撤掉“讲台”,让“教室”成为“学室”。而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正好加强了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营造他们积极的学校生活体验,围绕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形成,开展培养数学素质的系列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因此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又要避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内在的重要变化,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
三、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凸显教师为教学的主导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引导,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失去方向,就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完成,当然学习效率也就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讲台,教师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只有当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体验数学规律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成功的喜悦才会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