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初中数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的依据,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围绕教学目标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自主学习就是以自学为主,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过程。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老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自行学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是有限的,在自主学习时很多学生可能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那么他自主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所以,在自学的开始阶段,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至少要把学习目标分解清楚,再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告诉学生,再提供一定的线索让学生自行探索。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教师要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妨给学生提出这样的目标:(1)解方程的定义;(2)方程的解的定义;(3)怎样去分母和去括号;(4)怎样移项和合并同类项;(5)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教师把一节课的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探索。这样,学生不但从中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图片0]
多维分析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设计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教师用书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教学目标。但这是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需要我们进行多维的分析与综合的设计。多维分析就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与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的综合设计,就是指根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与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多维分析关注了课程目标的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这样有利于实现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进行多维分析,还要进行综合设计。例如:在制定《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前,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它属于运动几何的范畴,知道《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结合已学习过的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从微观上进行分析,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
2数学教学目标一
1.主体性原则。学生即是老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示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方法和敲门砖,切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然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课程标准》无疑是数学教学的"纲",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但是对于标准中的目标,不是一节课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是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3数学教学目标二
解题不可见题发挥
“解题”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探讨研究。解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途径。我们不必讨论数学教学要不要解题,要解多少题,而是要研讨解什么样的题,如果都是“好”题,自然非常必要。如果再追问怎样的题才算好题,那更是需要研讨的了。数学学习与解题的关系显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慎重分析。一味摒弃解题,可能导致学生数学水平的降低;一味主张解题,进行题海战术,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解题”这样的传统话题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研究“解题”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名义对数学题妄加指责,而使数学学习趋向另一个极端。
记得曾有多位文化名人对数学题“有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注满水池要5小时,单开出水管放完一池水要8小时,如果同时开两个水管,几小时能注满水池?”大加指责。其实这种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样的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农田的灌溉,经过a田灌溉b田,影院进场和出场同时进行,飞行工具能源的耗费与输入等,都是这种情境。不可否认,适当的解题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基础性、挑战性的问题理应成为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但让人遗憾的是,日常教学中可能绝大多数的“解题”还是相当的程式化、机械化,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图片1]
数学学习要注重提升素养
承认“解题”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并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它的价值,毕竟解题只是数学学习的途径与手段,绝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学者呼吁从关注“双基”到“四基”,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学习不只是解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书写,学会合作。著名特级教师张天孝研究小学数学教学50年,他有一个治学心得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这正是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精辟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并不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的话,那么加上一个定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数学思考。比如,百货店的促销信息,人们不仅会关注哪个折扣低,还会关注标价的高低。美国统计学家戴维・S・穆尔的《统计学的世界》一书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误以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水深而溺水死亡,从侧面反映了数学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数学教学目标三
制定目标测试,促使落实教学目标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手段,把分数作为学生素质优劣标准,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因此,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学困生更是倍受压力。但是没有测试,没有目标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无法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还打击学生的上进心。测试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学生的学习,及时检查学生的进步状况,掌握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学生在考试之前,势必复习功课,巩固所学知识,而测验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促进知识的手段。
考试本身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激发动机的角色,在一定限度内取得好成绩的欲望。害怕失败,回避焦虑,都是正当的动机,没有定期的考试,要期待学生自觉扎扎实实地学习恐怕是不现实的,通过实验:频繁的进行小测验可以显著地促进班级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和考试的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体矫正,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收效较好;集体讲评,对中上的学生是比较有效的。分层指导也能被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所接受,但对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则有必要采取个别辅导,对后一种注意表达方式,他们往往表现为自尊心极强,逆反心理,恐惧教师的批评或干脆就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因此辅导时总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常说:“这道题是这样做的……”而不说:“你这道题做错了”,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更乐意接受正确的信息,并加以消化,学习成绩自然上去,学习目标基本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