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开放,具有灵活性;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开放,具有多样性;以此来唤启学生开放的心态,从而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创新的天地无限宽广,让创新的时机无处不存。
第二,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实现自我创造。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课堂上教师要合理运用启发式原则,巧妙点拨,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自学内容,掌握灵活多样的探究方法,能自己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创造的目的。
[图片0]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
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2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我请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到的,就可以毫无限制地说出来。学生沉默数分钟后,便跃跃欲试,纷纷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桃花开放的各种姿态,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展开了,露出黄的花蕊。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快乐地采着香甜的花蜜。”有的说:“我仿佛听到鸭子们呷呷地叫着,在招呼同伴们。快到水里来呀,水比冬天暖和多啦!快来找小鱼小虾吃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那鲜美的河豚在向我招手,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老师,为什么现在吃不到河豚呀?”听到这里,教室里一片笑声。还有学生继续要发言,我趁机表扬学生个个都是幻想家,请他们以《春来了》为题,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设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才是启发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引,才能一触即发,驱动思维活动,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先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都非常高兴,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同学们,无论你们说出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我来试试。”
“6、9、10、36、218、30……”同学们举出的数越来越大,我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我回答的正确。这时,大家都很惊奇,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解开这个迷。”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的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
[图片1]
引导多向求异,实现思维发散。
发散思维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寻求相应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极性、灵活性、精细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含有较多的创造性因素,是创造能力赖以发展的基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发散式求异思维活动中进行学习。应用题的教学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总是充分发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价值,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4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趣味吸引人,使人愉快。而趣味因素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本身存在着许多趣味因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主动热情,越学越有兴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就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以产生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把数学本身的趣味因素表现出来。但是,数学内容的选择,既应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又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实际生活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
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可以在课堂与学生游戏,模拟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景,从而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平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数学课堂开放,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有逻辑地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积极的作用。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