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提起数学的兴趣?学生年纪浅,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不强,好动好玩好奇,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大。要改变他们这种现状,数学教师就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学得有效、扎实、牢固。现在的小学生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刺激和“爱”的熏陶,学生一方面思维方式新颖,灵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个性。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灵活多样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研究新事物,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问题要善于归纳、梳理,从中由自己探索总结出规律来。同时,在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学习,但是又要善于恰当引导,不能放任自流,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引”得巧妙,“引”到穷到好处。
[图片0]
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应用、不断的实践,小学生才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东西,而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也才是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加强课堂练习。小学数学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必须及时的开展课堂练习,而通过课堂练习,不仅仅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更能够帮助学生应用知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加强课外联系。
教师在完成教学之后,应该适当的、科学的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巩固新的数学知识,也才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实践;融合知识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将新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仅能够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更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明白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理解知识,最终转换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2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有兴趣
改变提问方式,关注全体学生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使用语言交流来达成学生知识的生成,在问和答中都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在选择学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时,往往选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不举手的学生整堂课都没顾及,这样的课堂看似回答的都正确,实则只是几位学生在做展示。
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容易给学生形成回答问题的习惯定式,那就是很多同学内心已经知道这堂课谁来回答问题,与自己无关,从而不专心听讲。所以笔者是将学生随意编号,回答问题,不点姓名,随意点号,自然克服了学生上课不认真、跑神的现象,也极大地引起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图片1]
实用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所学知识,贵在运用。练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检验了教学效果,还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查缺补漏。因而设计练习题时,要精而少,讲求实效。习题的安排一般应从简单道复杂,与学生知识深浅程度相适应,评讲时尽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对题目原型启发,揭示已知东西和新知识之间的内在深刻联系,满足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练习过程中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逆向邓多种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寻找完美的方法解题或做到一题多解,拓宽思路,举一反三。
学生做起练习题来就会有兴趣参与,如果再在练习课上穿插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以激发。如在教学课题学习---选择方案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元旦时两个商场让利酬宾的热闹情景,假设学生需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到哪家购物更实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身边处处都是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的技巧
变“枯操学习”为“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可能性,是从新的角度上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的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使生动形象的巧妙比喻,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如在教学“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天平称一袋奶糖的重量(454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另一个盘里,天平仍不平衡时(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389克) 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说:“ 砝码不够了,怎么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眉头一皱,智上心来。很快便有人提出利用刚刚称出来的橡皮、桃子、图钉等当作砝码,把它们放进另一个盘里,最后终称出了奶糖的重量。此刻,学生顿时喜上眉梢,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发扬了创新精神,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通过创设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性,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一改以前通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相互倒沙子的指令性实验来得出结论的教法,而使用没有任何指令、要求,只提供几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等、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和若干沙子之类的东西来由学生自主摆弄操作、亲身实验和猜想验证……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曾出现一些问题:在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的倒沙中感到两者有某种密切关系,但这是什么关系呢?他们开始并不明白,后来经过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倒沙中,才发现了两者在本质上的真正联系,顿时,心里一亮,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他们不但从实践中掌握了真知,还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提高 高中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
引入幽默风趣,营造轻松气氛
恰当的风趣与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为什么有的老师课堂上师生开怀大笑,而有的却是死气沉沉?有一个原因是益于课堂老师的幽默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幽默,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改正学生的错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疲劳、增加乐趣、提高孩子对课堂的兴趣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今天老师多漂亮,你们为什么不多看看?”,引发孩子真诚的微笑,让他们心神意会,自觉转变学习态度;
当课堂中孩子产生疲劳时,用做相反的幽默动作调节了孩子情绪与压力;有时,我还模仿电视节目中的相声、笑星、“幸运52”的动作与语气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程度,让他们趣味盎然的投入学习中。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只要我们能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幽默的现场,风趣的启发,有意而为的超级鼓励,机智幽默的表演,自然会受到学生油然而发的喜欢,心灵彼此接纳,进而突现了“传之以心,受之以意”。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不是幽默艺术带来的回报吗?
练习课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数学练习课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学习过“圆的周长和面积”后,为了使计算的过程看起来更清晰,我提醒学生要在每个算式的前面做一个标记,如:计算圆的周长时就在周长算式的前面写上字母“C”,计算面积时就在面积算式的前面写上字母“S”。这时班里一个调皮的学生脱口而出:“CS!”(反恐精英简称“CS”,是一种枪战类的电游名称,讲究迅速敏捷和勇于进攻。)
教室里一片哄笑,正要批评他时,我突然转换了思维的角度说:“对!就是‘CS’,一场计算的战斗,比比看谁能在这场战斗中少中枪弹,顺利过关,大获全胜。”听了我的这句话,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就连那几个平时上课不太积极的男生也迅速认真地投入了计算的“CS”战斗之中,板演的学生做完练习题目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到座位上,而是在对自己的计算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下面的学生或是计算或是检查,教室里静得只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最后订正计算结果时,平时错误百出的学生今天计算失误的地方明显减少,全对的学生都兴奋地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胜利的手势。通过“CS”的比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