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OHOWMM
  • 总算清楚如何提高一年级孩子的数学兴趣

    1如何提高一年级孩子的数学兴趣

    如何提高一年级孩子的数学兴趣?对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质量做出一些探究,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的个性与运用合理教学方法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介绍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方法。

    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非常的天真可爱,一般以老师为中心,所以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就是学生的表率,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一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在无形中喜欢上你所上的课,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我不仅让他们和老师交朋友,而且还和书中的数学伙伴“笑笑”、“淘气”、“智慧老人”交朋友。我既做他们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要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话语创造和跃的课堂气氛,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双方达到情感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0]

    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喜欢数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也证明,来自学生的兴趣将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喜欢数学,就会积极主动的学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兴趣,积极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引领学生快乐的走进数学世界。

    如在教学“6-10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数的特征,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数宝宝们举办了一个聚会,0见到8说:“胖就胖嘛,系什么腰带。”6见到9说:“老兄,你在玩倒立吗?真厉害。”听了老师的笑话,同学们哄堂大笑。一阵欢笑后,同学们兴奋起来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说,1看见了10说:‘怎么?今天还带了个朋友来?’’’l另一位同学说:7见了2说:‘你以为你跪下我就会原谅你吗?’’’。。。。。。同学们的笑话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笑声。在这些处于数学启蒙阶段的学生的笑声中,那些独立,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群活泼可爱,栩栩如生的数字宝宝,它们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字的形象记忆,而且还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好感和想象,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数学的兴趣培养方法一

    善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奇”从“疑”中来,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感到“矛盾”、“疑惑”不解时,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如,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定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圆锥、圆柱和沙子。要求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

    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我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学生观察操作,可结果却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才装满。此时学生顿感“矛盾”,“疑惑”不解。通过这样的设计,把研讨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巩固并强化了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呢?“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3数学的兴趣培养方法二

    把握学生个性,善用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把每个学生的个性摸清楚。人无全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自己所适合的事,教师在对整个班进行全面的教育时万万不能忘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会遇到不擅长的学习部分,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地细心地指导帮助学生攻克学习上的困难,教师切勿因为学生学习差而对学生进行人格的侮辱与身体的惩罚,也许教师也只是为学生着急,想要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与记住知识,但这是往往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由于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心智的发展阶段,没有系统的世界观与正确的认识,那样做只会令学生厌恶数学甚至从此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而这恰恰也是一个老师师德的体现,是考验一个老师教学方面是否合格的体现。

    [图片1]

    教师在课前的充足准备与精心设计

    课前的准备也就是备课,备课是每个老师都要做的必修课。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要想在课堂上进行合理高效的学习,课前认真的准备极为重要。在教师课前准备时要对所教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概括,以便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指点与教导。

    要符合教学大纲,适当涉及课外知识,教师对课外知识材料的选择上有一个认真选择,由于学生“三观”没有成熟,教师所教导的知识,学生没有明确的判断能力,教师要选择积极向上的材料,以便给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上课时所有的环节教师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以便把握课堂。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充足的备课与课堂设计,课堂设计是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一大重点,比如,对于提问的设计,教师提问要生动有趣,让孩子抢着回答,活跃课堂气氛。

    4数学的兴趣培养方法三

    在游戏互动中调动乐学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连减应用题时,我为了说明两种方法解答,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情境,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第一次顾客用5角钱去买一本3角钱的练习本,售货员找回2角钱,顾客再用2角钱买一支1角钱的铅笔,学生就很容易正确列出算式5-3=2(角),2-1=1(角);

    第二次顾客给售货员5角钱去买一本3角钱的本子和1支1角钱的铅笔;售货员为什么不和第一次一样先找回2角钱,再找回1角钱呢?学生回答,买一个练习本和一支铅笔共用4角钱,所以应找回1角钱。学生又很自然地列出第二种解:5-3-1=1(角)。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加强实践操作,发展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新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体现在“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要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必须给学生创造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探究奥秘,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比如组织学生调查、参加兴趣小组、搜索市场有关数据等等。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做一些习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仍有学生弄不明白,可请一些已经弄明白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