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激发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学生的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可以高效率获取知识。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兴趣的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使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我们要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小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了乐趣。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图片0]
表扬、赏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到的天分,这种天分能否很好的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能否发现并且去挖掘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后获得了肯定或者表扬,老师在作业本上加上一句称赞性的评语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直接获得欢乐,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即可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我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鼓励:“你的字真棒,老师相信你的学习会像你的字一样好!”“你的作业给老师带来一种美的享受,继续努力吧!”。这些评价会使学生获得犹如沐浴着雨滋润的小树渐渐茁壮成长。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我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欢乐,也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小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多指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提出,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权威者的形象,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自主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图片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外,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师必须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教师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如果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们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般来说,如果学生把数学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他们就会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种情绪反应将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正是这种情感在支撑着他们。因而,情感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3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怎样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授新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新的知识概念或数学方法,多数学生停留在在“似懂非懂”的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完课后及时布置练习题。因为课本上习题不仅难度适中而且紧贴教学内容,所以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所学方法。例如:“数的开方”这一节知识是新接触的运算知识,且抽象难懂。该节知识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以后函数、平面解析几何在内大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此,我专门安排了一节习题课,即加固了该节内容又对同学们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改正,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几何全等三角形判定这一章是几何推理证明的入门阶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很好的入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浅入深,以旧带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即帮助他们掌握了推理证明,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创设多样课堂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师生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应该是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有疑就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