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在国外的应用现状——在国外,管理会计研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焦点,并且无不受到其技术方法演革的影响。它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成本确认,主要注重成本核算的真实和精确;第二阶段强调成本相关性,主要注重不同目的的不同成本信息要求;第三阶段强调成本决策分析功能,主要强调成本管理的战略价值;第四阶段强调成本的行为面,主要强调多人决策情形下各行为层面的激励和考评。
[图片0]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短短二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
在国外,管理会计的理念和应用已非常广泛,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受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力推崇。据美国劳动部2006年调查显示:90%以上美国的财务人士从事着管理会计职位,他们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工作。比如会计师、成本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经理以及首席财务官 (CFO) 等。而国内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士担任财务会计(核算会计)职位,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 随着目前对高质量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强调,管理会计师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重要。据统计,中国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达300万,财务会计从业者面临着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巨大挑战。
2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现状
当前,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我国当前企业的运营现状来看,其在管理会计的理论指导,管理会计人员的自身素养,管理会计的工作规范以及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及氛围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1.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还是发展都需要工作人员来进行具体的操作与实施。所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对于整体的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现实影响,管理会计也不例外。本文通过问卷及访谈等方法对一些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表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处在一个比较偏低的状态之中。例如,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从业资质,在管理会计相关的从业法规及制度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观念及认知储备。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及自我职业晋升平台,企业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表现的并不是很理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必要知识素养与专业相关技能的管理会计团队,能够在今后的职能发挥中获得更大水平的彰显与提高。这一点已经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在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当中发挥出其应有价值与作用的重要瓶颈及影响因素。
2.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理论相脱节
管理会计从理论上来看是一个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从当前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学科建设方面,借鉴与引进欧美等国家关于管理会计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是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但是,由于我国与欧美国家企业在发展环境及国情层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正在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期,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环境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一个从中国企业自身发展角度出发而制定的管理会计相关层面的理论。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质的改观与突破,导致了管理会计相关理论与管理会计具体的实务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种在客观层面存在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不匹配问题是影响其发挥应有效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会计工作效能提升的过程当中,从理论层面不断强化其具体的应用性,可操作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3管理会计应用改进策略
1.全面规范管理会计工作
没有必要的框架限定,很难包管事情结果如期发生,整个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工作的看展也是如斯。因此,全面规范管理会计工作是改进与提升其在企业中应用水平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要有章可依。这就要求企业在一定的科学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及特点,从管理会计职能发挥的角度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指导与规范企业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在相关章程的制定过程中,不要简单的照搬照抄,应该将其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需要实现一个很好的对接。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有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仅仅是一个基础,在管理会计应用在企业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按照相关的制度要求出发,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轨制履行的过程当中要果断制止林林总总的形式主义。另外,要从相关制度上,为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提供更大层面的助力。在其工作的独立性方面,在其参与企业决策方面都提供必要的保障,从而为其职能的发挥减少阻力与障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管理会计职能与作用的发挥与企业相关制度的健全及完善程度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对于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取得不错成绩的岗位及个人要进行表扬。相反的,对在整个管理会计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缺陷与不足,需要在一定的制度与管理文件的要求,在第一时间举行处置,从而将其所大概造成的成本增加或者是不良的影响降到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只有在一定的制度规范的框架之内,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才会具有更大的科学性与效果性。
2.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在整个管理会计的应用于企业的进程中,相关的岗位工作人员的从业综合表现具备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确保行业工作开展实施效果的根本。是以,在此后的成长过程当中,想方设法进步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是极为主要的。从具体的操作角度来看,企业应该从岗前及岗后等两个时间节点来进行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在就业人员入职之前,要经由从业资质审查的体例来掌控好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岗后,要为管理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进修与提升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例如,可以通过邀请管理会计领域专家的方式来为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理论层面的支持与指导。另外,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从思想层面,实际操作等方面来提高管理会计的业务技能,尤其是关注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操守水平的提升。只有打造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管理会计团队,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才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与飞跃。因为,从最近的一些企业案例来看,必要法律及道德层面素养的不足与缺失是影响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及效果的重要因子之一。所以,从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抓起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智力与人力资源支持将是今后管理会计得到科学应用的一个必要条件。
4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不充分的原因
(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分离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文明了解到管理会计起源于国外,并且在某些经济与文化的冲击下,其在与我国经济市场磨合一个世纪的进程中理论体系基本健全,但是部分理论与定量工具应用与实际环境中时将各种缺陷纰漏出来。例如尽管精准性与合理性特征的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这些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被大力的提倡,但是实际上上述技术手段应用的频率微乎其微,主要是由于计算流程过于繁杂化;当然会计人员主观意识的淡薄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匮乏也是致使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大因素。此外,在各大院校尽管在会计专业中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的延续使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缺乏实践能力。
(二)管理会计体系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国会计领域依然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以及组建相关的管理会计行业组织,此时大多数企业中都没有设置与管理会计有关的工作机构或工作岗位。在教育领域,管理会计课程与其他财务专业课程相比较,理论体系更显单薄化,企业财务人员一门心思的编写各个时期的财务报告,没有对会计管理提出规范性的标准。
(三)人员对管理会计意识不足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求企业企业管理者不仅仅要会管理,还要掌握经营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很多企业管理者与上述标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管理会计组织与体系建设方面做得不到位,对管理会计人员教育与培训的力度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