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不仅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深入了解,还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注重文本最初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注重文本最初的意义就是说,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天马行空,自由想象,而是应该还原文本主体。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感受来理解文章,但绝不是歪曲或背离作者在作品中的主观意图。
此外,站在教师的角度,除了把握文本的最初意义外,也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教学价值。语文阅读教学中,细读文本都应带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本中的《桂花雨》一文,其重点就在于把握住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时代的感情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图片0]
倘若学生的阅读落脚点在于桂花雨的美景或摇桂花的乐趣,显然是与作者情感和文本意义存在较大偏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指引学生注重文本最初的意义了。
(2)注重整体阅读与局部细读相结合。
整体阅读是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整体阅读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细读文本,品味文章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整体阅读的重要性。
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细读文本、咀嚼字词和品味精彩片段时,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离开了文章主体,就难以准确把握文章主旨,难以领会关键字词句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
同时,在整体情感和故事下,对一些精彩空白和动情之处的细部咀嚼,重点研读文章高潮和文章精彩之处也是体会文章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只有整体阅读和局部细读相结合,才能更加准确完整地还原文章意义和作品中包含的情感。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桂花雨》一文中“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这一段文字中用了多个动词。
在“我”的话中又用了多个感叹句,在整篇文章的情感色彩下,不难体会到“我”对故乡生活的深深眷念,但若脱离文章整体,单单从这句话来看,也只能读出“我”喜爱摇桂花这一层次的情感。
(3)注重文章结构和文本内涵。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的,每个段落也有其中心内容,其段落顺序也是按故事和情感的发展路线有层次地组织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在细读文本时,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段落层次来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挖掘文本内涵。
而文本内涵,是体会文章情感、信念的关键,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例如《桂花树》一文,首先描写了的是故乡桂花盛开的美景及沁人心脾的香味,然后描写了“我”摇桂花和妈妈晒桂花的往事,最后点出他乡的桂花怎么也比不上记忆中故乡的桂花。通过对文章结构的简单整理,很容易理清文章思路,也能准确把握住“思乡”这一文章内涵。
2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一
1.体验式细读,感受文本的思想
教师在细读文本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通过体验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细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体验中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融入到文本情境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
例如学生在体验中需要关注文本的结构。把握文本结构时首先要注意理清文脉,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顺序,这是体验学习和体验阅读的根本。学生需要根据文中关键词语,如“相反”“原来”“因此”“总之”等词语和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理清写作思路。
还要分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注意辨明作用,这是关键。如“文首”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文中”的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总结上文、引起下文、前后呼应等;“结尾”的作用往往是总结上文、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
学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首、文中和结尾,实现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清楚认识。最后还要联系主题。文章的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有时还要联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如“引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等来把握文章结构。
2.任务型阅读,明确文本的内容
在细读文本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内容和阅读文本,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对于任务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了解文本字里行间的意义和思想。
通过对于任务的阅读,学生会积极地思考,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在细读中提高。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题目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对于任务的探究,细致地阅读,学生会认识到文本题目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其实在细读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小苗”还暗指着一个在求学路上刚刚起步的孩子,她就像是一个破土而出的小苗;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他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一样。文章的题目正是指通过两人的对话让小苗知道该如何去生长、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变成大树。在细读中学生会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从而深化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3.联想式阅读,关注知识的通联
在对于文本的细读中,学生需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把相通联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实现灵活应用的程度。通过对于文本的细读,学生的思维会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让学生能够将学习与现象和经验通联起来,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也有重要意义。
知识的发生和积累是一个从表象到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深入的过程。从经验到理论,从现象到规律,这是人类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学生的细读中学生积极地联想,进行想象,从而把知识与其产生、发展的经验基础通联,这一点很关键。
很多学生擅长复杂的推演,而不擅长归纳法的运用。这使得教学有一个危险,就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接“地气”而成为“空中楼阁”。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出现后,人们得以借助这一有力的工具以概念的形式对具体现象进行抽象,表达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将知识高效、高速地积累起来。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文中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细读,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在阅读中逐步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在细读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直观感受,于此同时,学生可以积极地进行联想,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母亲为自己的付出,她们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而能够感受到自己母亲的善良和伟大,使自己对于母亲的热爱之情能够油然而生,感受到知识间的通联和联系。学生在细读中会由此及彼,把相关的知识进行联想,在细读中体会文本的内容,在联想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4.表演型阅读,增加阅读趣味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多样的,这样才会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对于课堂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产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自然会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展现出灵动的课堂。
教师的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那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成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颐和园》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之后鼓励学生来当一次导游,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来按照文章中的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这种表演活动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动力和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明确文章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细致地体会文本中游览的景色的魅力,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演,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二
1、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文章朗诵活动
在对课内文本细读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好文章,好书籍的阅读。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出色的国内外经典名著、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书籍的选择阅读,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同时,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有利于提升阅读能力的朗诵活动。
2、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学习计划
老师要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例如借景抒情的文章表现方法,在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只需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但是在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这些文章写作方法的应用。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流露产生共鸣。其次,老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表达方面。文章作者通过优美的词汇及修辞方式的应用来展现出情感世界。
学生通过对各种修辞方式的学习理解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阅读,对各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之后,老师还要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冲破自我理解,深层次的了解文章内含的哲理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老师要根据语文特点来讲解课文
首先,老师要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掌握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章的情感和意境,还要教导学生学习文章所用的叙述方法和语言组织的美感。同时,对课文的构架、内容特点、表达方式都进行细致的解读。
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其次,老师要对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把握文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
4、老师要对文章作者的情感进行还原
语文课文阅读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进行紧密的配合。有的课文有着鲜明的情节性,思想感情时起时落。老师在对课文进行朗读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文本细读。亲身去体会课文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力。
在某些特殊的文章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有一段动情的描写,就是说一位父亲为国而战,孩子在家苦等父亲平安的归来,但是不幸的是父亲战亡,再次回家的时候,孩子只看见了灵柩,悲伤至极的孩子,跪倒在父亲的灵柩前嚎啕大哭。
本文的作者将孩子得知失去父亲那一刻的悲痛心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环境描写体现出来。在对文段的学习中,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失去了父亲的小孩,我的当时会是什么样的?”“以后以这种方式与父亲相伴,我又会在父亲的灵柩前说点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当时悲伤的气氛中去,进而对作者的情感进行理解、感受。还原了作者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人物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
4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三
一 注重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
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理论依据。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派理论,更强调对具体的个别的作品的研究,他们强调文本是文学活动的本源,文本是文学的本体,研究文学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学的特殊性质。
因为他们强调细读,这种批评也被称为细读法批评。这种理论,对于细读文本,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所以,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
[图片1]
在解读过程中,就是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来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是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故乡》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里的“别人”指谁呢?教参认为指杨二嫂。
我发现把杨二嫂理解为“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与小说的内容不符,细读文本,从小说主题和杨二嫂的生活实际两方面加以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虽有主次正反之分,但他们都应是“辛苦麻木”生活的一类人。
再者,杨二嫂的生活虽不检点,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为了生活,到处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用这种可怜的手段,做些可鄙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公然抢劫,仗势欺人且无法无天的放纵凶暴,任意胡为的“恣睢”者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可同类而语。
说杨二嫂是“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失之公允,是概括化,贴标签式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经典,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流于表面和片面印象,仅仅把它理解为余先生乡愁之作,失之片面。我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一是品味悠悠的追忆之情。
文本既有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初到台湾早年生活的回顾和眷恋之情,文中有相当篇幅把现在的台北生活和以前相对比,点明现在的台北已无处可听雨,其间还穿插和恋人雨中躲在三轮车油布篷里的风情,回忆或是想象冷雨中初恋的浪漫与淋漓。
这些内容,就很难以乡愁来概括。二是感悟深深的文化情思。研读文本,不难读出,文中大量的古典诗文的引用和化用,对这些诗文所描绘的听雨境界的倾心和神往,对这种境界不再的感叹和伤感,无不表达了余先生对古典文化的深深情思,对古典文化的赞美和眷恋。三是剖析理念的躬亲实践。
余先生在写于1963年的《剪掉散文的辫子》的评论中,提出“现代散文的”概念,并指出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而创作于1974年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就是对这种理念的成功实践。
《听听那冷雨》以“雨”字为核心,“听”为线索,“冷”为情调,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关涉乡愁,锁钥文化,实践作者自己的散文理念。以抒情的语言为肌理,悠悠乡愁为血液,深深的文化情思作灵魂,融人生经历、历史感喟、文学情致、诗般意境、现代散文理念于一体,蕴含着苍凉与感伤,挟带着现代诗的韵律、节奏和灵气,注入读者的心灵深处,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自己,专心思考,深入研究。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读出发现和感悟,欣赏文本的精妙,触摸文本的灵魂。进而引导学生读细文本,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阅读中不仅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文学欣赏要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更要“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那一个时代。”《孟子﹒万章上》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为人,要明白作者生活时代,写作的背景,这些既要读者的学识,更需要读者的人生体验。而这一切,与读本或多或少就有一定距离。而学生相对学识不足,体验缺乏,这样学识需要补充,人生体验也需启发。
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的结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何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孙绍振教授撰写了一篇关于《老王》的理解性文章,指出这种“愧怍”有两个特点:一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二是这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渐渐明白”的。
就是说作者的愧怍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起初是对“老王”的照顾和同情,后来看到老王的真诚,作者被感动,而震撼作者的还是老王去世前夕对作者一家的惦记和眷顾,正是这件事,使作者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感到十分愧怍。孙教授这样剖析事情原委,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但要透彻理解,还需要联系作者杨绛先生的“人”和“世”。
我初读这段话时,不由想起白居易《观刈麦》的最后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身为县尉的白居易为何“自愧”呢?看到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诗人联想到自己,不像农民那样自食其力,却能终年有粮,因而深感自愧,这是对农民的同情,也是诗人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批评。
这里就没有官本位的思想,而表现出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知识分子正是社会的眼睛和良知。我想杨绛先生的“愧怍”,正是知识分子良知的发现、反省和批判。杨绛先生当时是否是一个幸运的人呢?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中,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所遭受的肉体、人格和精神迫害,世所罕见。
她先是被“揪出来”挂牌认罪扫厕所,挨打受罚剃“阴阳头”,戴高帽子挂牌游街,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再教育,显然是不幸的。但正是在这不幸的生活之中,杨绛先生发现了另外一群人,有眷顾自己一家的“老王”,有乐于助人的“送煤的老田”,有“公然护着我”的大娘,还有小说《林奶奶》中“林奶奶”的原型,给自己家洗过衣服、照顾过女儿钱瑗的于奶奶。
在这些人身上,作者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认为自己比他们幸运,实际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善待他们。作者和他们一样,都是当时社会的不幸者,但他们确实比作者更卑微,更贫困,更无奈,对他们的愧怍,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责任的表现。
对于社会的责任,知识分子理应肩负得更多,出于良知,应该使社会更平等,更美好,而当时的社会恰恰相反,我想这才是杨绛先生对不幸者“愧怍”的深层社会原因,是作者耻于当世而又不推卸责任的“内心的崇高的道德法则”使然。
读《老王》结尾的这段话,如果不“知人论世”,我们就很难读懂,当然也不能细读文本。其实,这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读鲁迅的杂文,巴金的散文,北岛的诗等等,如果不“知人论世”,不仅很难读懂,甚至还会误解,只有把握好作者和文本,把作者和文本结合起来,“知人论世”,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读懂。
三、文学理论是细读文本的钥匙,阅读欣赏要善于正确运用理论
文学理论,对于我们阅读文本,永远有指导意义。除上文提到的细读法批评、接受美学,其他像我们欣赏古诗的意境说,阅读现代诗的象征主义、以丑为美的手法,阅读小说的“叙述者的多重角色”及意识流理论等,对于我们细读文本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当我们面对文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而恰当的理论运用却能使我们的细读“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读闻一多先生的《发现》和《死水》。读《发现》,很容易感知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运用的正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而读《死水》,就觉得不好理解,这一沟绝望的肮脏的死水,能写诗吗?诗总是美的,而《死水》又美在何处呢?学生不仅不认为美,而且恰恰认为“丑”,而这就是“以丑为美”的艺术奥秘。
“以丑为美”理论的涉入,可以让学生理解诗的对象是丑的,而诗人偏偏展开奇特的想象,把它往美里写,而表面上写得越美,所揭示的对象的本质就越丑,从而引出我们严肃思考,进而理解诗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
教学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时,我发现“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句诗,不好理解,而评论此诗,有人认为这个“错误”是“我”主动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思妇”主动造成的。
姑且这样认为,但结合诗的内容来看,不管是“我”还是“思妇”造成的,这个“错误”还“美丽”吗?我感觉问题好像出在“我”上,但如何读通,毫无头绪,最后运用“叙述者的多重角色”的理论,问题才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