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理解了文章中的词语,才能读懂文章的意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词句理解方法,供大家参考。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图片0]
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2小学语文词句理解方法一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新课标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这就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每个词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键是要仔细阅读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读,找出文中与词语意思有联系的内容,就能比较准确地意会出词语的意思。
2、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意,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这是在理解词语中较常用的方法,它让理解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从而更感性地理解这个词语
4、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演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5、运用分合法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往往是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的,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结合起来就好理解了
6、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读这个词语时,我提醒学生,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了由这些词语所联想到的情景。
7、其他。
(1)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2)运用换词法理解词语
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里有“喜出望外”这个词语,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小女孩为了生病的母亲到处去找水,可是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她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你就不难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预料的事而特别高兴了。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5)同义词法
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告诉学生找这个词的同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同义词是好看,漂亮。等等。
3小学语文词句理解方法二
1、 查字典或词典解释词语
如果手中有工具书,我们就可以利用字典先查到所要查的字,弄清这个字有几个义项,再结合词或句子确定选用哪个义项,给这个词下个确切的定义。
2、“三步解词法”
我们更应学会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正确理解词语。正确理解词语我们可以分三步走,即:整体理解——逐字解释——找延伸
n 整体理解
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脱离了语言环境,词语解释往往会张冠李戴。如“醒目的标志”中的“醒目”,就是“形象明显,容易看清”的意思,因为忽略了前后文的内容,解释为“睡醒的眼睛”,凯不是贻笑大方!所以解释词语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个词代入文中,联系上下文,整体地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感觉、估测一下这个词大概是什么意思。这样能确保这个词语解释的思路不会有错。
n 逐字解释
在对词语有了大致的理解之后,再解释这个词中的每个字的意义。在有了刚才整体理解的思路的指导下,对每个字的义项的选择相对要精确些;再把这每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这个词的本义就差不多解释出来了。
n 找延伸
把词的本义解释出来以后,还要再联系文章内容,看看这个词在文中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的解释才更加完整。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碰壁”一词,本来的意思是“碰到墙壁”,但在课文中还暗指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和打击。
例如“……牵牛花高高扬起粉色的衣裳裙,翩翩起舞,她是多么骄傲,她已经陶醉了!牵牛花对一切都不悄一顾,更何况她脚下的野花、野草……”。下面我们用“三步解词法”来解释“不屑一顾”。
第一步:通过阅读上下文,我们可以感觉到“不屑一顾”的意思大致是“什么都不看,挺骄傲的”。
第二步:把“不屑一顾”逐字解释。不屑,不值得、不愿意去做;顾,看;一顾,看一眼。连起来,就可以解释为“不值得、不愿意去看一眼”。
第三步;通过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牵牛花的傲慢、得意之情,“不屑一顾”更是形象地表示出它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就可以把“不屑一顾”这个词中隐含的意思写出来,即“形容态度十分傲慢”。
现在,我们就可以肯定,“不屑一顾”的意思就是“不值得去看一眼”,形容态度十分傲慢。
3.用观察和想象的方法理解
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我们可以观察实物、模型、图片或动作来帮助理解词义。例如《赵州桥》一刻钟的“石拱桥”等词,只要翻开书,看看图片,就知道什么是石拱桥了。再如“蜷缩”一词,只需做一个动作就可以理解“肃穆”一词的意思了。
4.想想当时的情景来理解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肃穆”一词,只要反复读课文,想像当时周围的气氛环境,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就能理解“肃穆”一词的意义了。
5、用举实例的方法理解
要联系平常的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去理解词义。例如“手”一词,大家想一想,看一看自己的手,首先可以确定,手是一种人体器官,再具体些,把位置、作用都补充上去,“手”便可以解释为:“人体上肢末端,可以抓取物品的器官”。
6、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汉语里,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或用意思相反的词来对比,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语。例如:
思索——思考、沉思的意思。
粗糙——不够精细。
4小学语文词句理解方法三
⑴抓关键词语、关键部分理解含义[弄清词义,句义也就理解了]
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人在画中游是关键部分,意思是说人好像在图画中游玩一样,[我们还得想想: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呢?原来是作者觉得这山水太美了],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画着小船在漓江上游玩,就好像是进入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⑵联系上下文、注意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
这类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以出来。
例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荔枝》。这句子表面看是说:到现在荔枝和以前一样年年都红、都成熟。[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句子全文的结束呢?联系上下文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作者的母亲已经去世,在母亲生前作者时常买荔枝孝敬老人家,可是现在母亲已不在人世了。
作者看到年年红润如前的荔枝自然忆起母亲],可见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作者面对年年依旧红的荔枝,常常怀念自己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与怀念之情。
⑶注意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意思,再理解句子内在含义。
例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个句子中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排比部分说明了邱少云不动的原因,比喻部分说明了邱少云意志坚强。整个句子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和这次战斗的胜利他严于律已、勇于献身的精神。
体会句子的含意各种方法相互结合灵活运用是关键。
体会句子含义的几种方法
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我知道许多学生都感到体会句子的含义很难,虽然想动脑筋,但还是不知道怎样去体会。大部分只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但碰到考试,或课外读物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就束手无策了。我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闯过这个难关,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让学生明确要体会的是什么
首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图片1]
如:《长征》诗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字面上讲的是长征路上有很多山山水水,红军都不怕。但句子所蕴含的意思是:红军把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只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
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了体会句子含义就是要体会句子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感情和思想。这是克服困难的第一步。
2、让学生掌握体会的方法
其实学生感到体会句子难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怎样去体会,因此,教给学生体会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抓住关健词的方法
如:《伟大的友谊》中的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的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争论这三个词想一想,它们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弄清词语意思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