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思培训网SZDFSL
  • 终于领会小学语文背诵课文方法

    1 小学 语文背诵课文方法

    小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注重字、词、句的掌握,而课文背诵则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背诵课文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目的,快乐背诵

    根据识记有无明显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前没有确定识记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方法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明确了识记的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图片0]

    显然,有意识记可以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背诵效果。因此,指导背诵课文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背诵课文可以锻炼记忆力,发展智力;背诵课文有助于增强语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等道理。

    二、理解课文,轻松背诵

    理解是识记材料的重要条件。因为从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关系上说,理解意义比死记符号容易得多,理解属于意义方式的编码,有助于记忆。为了提高背诵效率,可引导学生用以下方法理解课文。

    1.理清记忆的线。每一篇课文或每一个段落,都围绕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结构形式如总分结构、概具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时间顺序、方位(地点)变化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等写的。帮助学生弄清主要内容和结构形式,记忆就有了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顺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写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是按地点变化顺序写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抓住景物随地点变化而变化的顺序,即山上(积雪)——溪里(春水)——溪边(小鹿)来记忆,这样,学生就像顺着路标行走一样,背起来有条不紊,顺理成章。

    2.突出记忆的点。根据课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作为记忆的焦点,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分步记忆,再逐步脱离文本,心里问口里答,直至只答不问,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进行复述。

    3.图化记忆的面。语言形象和视觉形象相结合,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有的课文内容具有较鲜明的视觉形象,或者说是画面形象,如能把文字化为画面,以图形为编码形式,储存脑中,将更容易记忆。使语言形象化、情景化的最好方法是想象。

    有的课文内容还可以利用课件或直接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指导背诵。许多课文,如古诗《夜书所见》、《望天门山》和说明文《赵州桥》第二自然段,文中插图都形象地反映出课文内容,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文中的语言准确描述,直至熟记背诵为止。

    三、丰富经验,自主背诵

    如果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或结果,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把识记的材料向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那么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

    因此,指导低年级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边朗读边配以象征性的动作的办法。中高年级则可以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边活动(联系生活、表演、实验操作等)边用文中的语言描述,或先活动再描述。

    四、记住位置,巧妙背诵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记忆的情况也不一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不容易记住,正如人们看书印象较深的总是首尾内容。所以我们指导背诵也要注意避实就虚,首先记住句段的首尾词句,中间部分依靠与首尾的意义联系加以扩展补充。

    五、及时复习,有效背诵

    记忆分为三个阶段,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背诵属于记忆的最高阶段。从信息的来源来说,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加工复习的结果。

    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之前进行,以防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如前天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进行复习,以后复习的间隔逐渐拉长,效果会较好。可是,有时我们老师对布置的背诵课文的作业,第二天一检查就了事,而没有巩固措施,背诵成了学生应付老师检查的敲门砖。

    2小学语文背诵课文方法一

    确定背诵对象的载体

    这里所说的载体,是指以文字、照片等形式承载背诵对象的实物,电子书之类的东西不在此列。一篇文章,往往在多个书籍、杂志中出现,要把它背下来,不能随便拣起哪本书就用,而是要固定使用同一本书或同一本杂志。

    这就是所说的载体。不仅在背诵的过程中要始终使用同一载体,在复习时也尽量找到原载体。这样做是为了空间定位的需要,使大脑保持对同一载体的条件反射性的固定刺激。随意更换载体会造成定位的“乱码”。

    通读背诵对象三至五遍,形成整体框架

    熟悉全文是背诵的前提。对于拿不准读音的字要查字典,并把拼音标于字的上方。通过数遍的通读,可以在大脑中形成背诵对象的整体框架图像信息。

    标注文中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包括位置关键的字、词和对上下文起重要作用的字、词。位置关键的字、词主要是为了定位的需要选定。对上下文起重要作用的字、词则按个人喜好来定,选定的原则是为方便记忆而不在于该字、词是否真的很重要。

    按内容将文章区划成若干小块,并总结、标注每小块的精要

    每小块文字的多少依个人记忆能力和习惯酌定,尽可能以自己觉得稍有点多为限。这样会刺激记忆能力逐步增强!精要不需要依文章内容准确提炼,以让自己轻松记住为出发点,如能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更佳。

    逐一背诵每一小块

    背每小块时,按照(步骤六至七)的方法进行,以(步骤七)为主。重点在于按先后顺序,逐字逐句定位时,不要遇到忘记的地方就去看书,要首先依据大脑中的虚拟图像上已清晰定位的文字信息,利用位置关系去回忆忘记的文字内容。

    实在回忆不起来的,在对照原文后要将文字信息立即定位到大脑中的虚拟图像里面去。俗话说得好:“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此步骤正是全文精准定位的基础,是实现一字不差的关键环节,千万马虎不得!

    按标注的精要和关键字、词将全文在大脑中形成定位图像

    所有区划的小块背完时,可能先背的那几块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们却记住了提炼的精要和关键字、词,用这些记住的定位关键元素可以在大脑中进一步形成新的定位图像。可能会是这样的(如图所示,记忆力好的会比图例所示的充实得多)。

    按先后顺序,将全部文字在大脑中的虚拟图像中精确定位

    使用空间定位记忆法记住文章后,在需要背诵时就不是单纯的背了,而是按大脑中的虚拟图像信息朗读文章,所以在按先后顺序,逐字逐句定位时,不要遇到忘记的地方就去看书,要首先依据大脑中的虚拟图像上已清晰定位的文字信息,利用位置关系去回忆忘记的文字内容。

    实在回忆不起来的,在对照原文后要将文字信息立即定位到大脑中的虚拟图像里面去。整个记忆过程经过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粗略到精确的循序演变,能够达到记忆持久,记忆准确率高的目的!

    3小学语文背诵课文方法二

    一、在理解基础上分段进行背诵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在教学中只要能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做到理解性地记忆,学生就能很快背诵出相关内容。有的课文也可以采取分段来背诵,然后再总起来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显得轻松一些。

    如要指导学生背诵五年级上册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知道课文通过写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小事,反应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高尔基的儿子为父亲栽花和高尔基赏花”;第六至第九自然段写“高尔基写信教子”。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在分头背诵这三部分内容,然后再总体联合起来背诵,不仅能完成背诵任务,更能理解“给”永远比“拿”快乐这一哲理。

    二、结合课文的写作线索进行背诵

    作者在写作文章时总是按照一定线索来组织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能如能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线索先来熟读、复述,而后再练习背诵,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很容易就会背诵出指定的课文。如背诵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篇课文是以“樟树”为线索的,文章先写宋庆龄因为喜欢樟树舍不得搬家,再写樟树的外形和特点,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在掌握了写作顺序的基础上,就可以熟读来背诵,总之,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条理就一定有助于背诵课文。又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文章按照“荷花”为线索写了作者“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内容,所以只要围绕线索边读边想,边记忆就很容易背诵出全文了。

    三、抓住课文章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会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经典的词句进行板书,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要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些板书中的字、词、句让他们记忆,或者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回忆,这样学生再顺着老师的分析,边读、边想,也就很容易把课文背诵出来了。

    如指导学生背诵五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松》一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阅读学生首先可以知道这一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三个词语,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 “迎客松的饱经风霜”、“陪客送如同巨人”、“送客松如天然盆景”,这样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就很容易理解三大名松“齐”、“异”的特点,这样就便于记忆背诵了。

    又如背诵四年级上册《泉城》第2至第5四个自然段,只要熟读课文之后,就知道这四个自然段的结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描绘泉的特点。如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水声喧腾”,趵突泉“大、清、美”,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学生背诵就会有路可循了。

    四、运用表现记忆方法来进行背诵

    所谓的表现记忆方法,就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通过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换句话说,也就是把课文所讲的事物外形、色彩、活动、声音,气味特征的直观形象保存在学生的大脑之中,这样学生在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自然有助于他们的记忆。

    如在指导学生练习背诵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时,就可以让他们先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所描写草原的天、空气、天底下的小丘、羊群等景物给自己带来的新奇的感受,然后再理解“这种境界”给作者带来美感的享受。

    通过理解这一系列的描写,结合想象,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留下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画面,这样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又如背诵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就可以抓住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息等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连串的场景,然后再进行理解背诵。

    五、结合自身记忆特点来练习背诵

    要背诵课文必须先进行诵读,而什么时间记忆最佳呢?有的人认为早晨时间最好,但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最佳的时间有的在早晨,有的在中午,有的在晚上,还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时间偏向,所以在背诵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习惯来练习诵读。


    [图片1]

    此外,在诵读时,有时有的学生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轻声慢吟,有人喜欢默读,但不管怎样,只要能结合实际快速地背诵课文就是有效的方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和片段占有大部分内容,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仅要熟记内容,还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大意,体味作品的内容的情感,从而才能达到真正的背诵目的,所以练习背诵课文除了掌握方法还要有吃苦的精神。

    4小学语文背诵课文方法三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

    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2)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5.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