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完成课程目标的基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基本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字识词提高学生理解词义
以字识词,把字词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理解字词的一体性。小学教材把生字作为单独的一项内容列在课文后面,显示不出生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来说,理解字词是学习本课的前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般都是字词的学习,生字因为单独列出,所以比较明确具体,词语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定。
[图片0]
笔者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让学生根据生字自己组三个词语,可以是学过的词语,可以是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查的新词。在课堂学习时,把这些不同的词语汇集起来,学生无形中积累词语,认识和生字相关的更多的词语,提高生字词学习的丰富性,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拓展。
(二)提高字词学习的频率和效度
字词学习虽然一般情况下都设置在课文理解之前,但是仅凭上课之初的那几分钟时间并不能完全理解和巩固生字词,只有在课文的学习中始终贯穿生字词的学习,才能保证字词学习的有效性,也是对课文学习质量的巩固。
例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后划出“明明”、“愉快”、“渲染”、“久立四望”、“勾勒”、“静寂”等词语,其中像明明、愉快等都是常用词,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但是像“渲染”、“久立四望”和“勾勒”等词语学生接触得不多,对它的意思也理解得不够。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上下文初步感知词语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最终理解整节课的进行中学生对字词的理解都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之中,不仅提高字词的理解效果,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三)有效进行字词教学的复习检查
和每一项内容的学习一样,字词学习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复习,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复习和强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有效地检查对字词学习的检查,从多个方面进行。除了课堂听写之外,可以让学生检查和听写,可以以听写大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识记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方式,教师在其中都扮演着督促与指导的作用,从字词释义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促进学生识记和巩固字词。
2小学语文字词教学基本方法一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学习字词时,关注的是汉字词的本身,如果学生感觉很难,没有意思,就不愿意学习。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国的文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如果教师在课堂字词教学中能够渗透汉字本身的造字规律,讲解一些学生不知道的造字规律,学生就能感受到有意思,愿意学习。
二、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识字提倡课内和课外一起学。课内识字向课外延伸,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告诉小朋友:我們中国的汉字很奇妙,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课堂内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分解部件、编歌谣、顺口溜、猜谜语、小组合作、游戏识字等,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
例如教学“雪”字时,我就用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大雨冲倒一座山”。出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字形编谜面,让大家猜。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啄木鸟”游戏: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认读生字或词语,读对的词语请大家跟读一遍,读错了,可自己做“小小啄木鸟”主动起立自我纠正。
如不站起来自我纠正,其他同学再争做“小小啄木鸟”帮助纠正,若纠正对了,大家就跟读,若还是不对,其他同学再争做“小小啄木鸟”依此进行。还可以用“送信到家”、“对号入座”、“情景表演”、“叫号出征”、“画文展示”等进行游戏识字教学。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到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与识字技巧以后,不仅课内注意识字,课外也会利用各种形式识字。在课外识字中我让学生用上“识字袋”用扑克牌或卡通片撕去一面制作而成,在上面写上新近认识的字,并注上拼音。还可以附上同学、老师、家长的评价。
另外课外阅读书籍当然是一种经典的学习方法,识字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阅读更多的书籍,增长更多的知识。我们可利用文学名著、自读课本、校本教程进行课外识字。
三、在阅读中识字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阅读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来更好的识字呢?“随课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头戏,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任务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随着语境的变化进行立体识字。学习语文的一句老话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创设语境条件结合汉字运用来强化学生识字效果。国标本试验教材主张识读同步,寓识于读,并不是先要把全课生字音、形、义一次性解决好,然后再去读课文,而是要以读为本,随读书活动的展开分部解决音、形、义问题。
尤其是对字词意思的理解,要随着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体悟而逐步深化。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识与读的关系,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可集中认读一下,为阅读铺路,要想更深入的学习,还必须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首先是要读准字音。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语境中来认识这些字,这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也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其次是要理解字义。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时时注意有意识的把握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性教学,就是要做到在辨字音时结合辨字形,在辨字形时结合辨字义,在辨字义是结合组词造句等加深理解。
一句话,巩固汉字的识字教学,要遵循汉字语言规律,结合词语、句子理解字义,从字义、字形、字音的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字义。
四、在复习中巩固
温故而知新。识字必须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了避免学了就忘,就要让学生回头复习。比如学生通过写字来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字词的掌握在于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同时,字词在反复地运用中才能巩固,因为在运用中字词的复现率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教师利用组词以及说话写话,指导阅读课外读物等方式达到巩固识字目的。
又如,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文读几遍,不会读的再通过查字典来学习。由于多次读课文,生字复现率高。还可以开展一些识字大擂台活动,比一比学生谁的识字多,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生字,也可以从别的学生中获取新字,也可以进行阅读比赛达到复习生字的效果。
3小学语文字词教学基本方法二
一、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为学生识字创造条件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以科学新颖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1、 了解汉字有意思的演变过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所教的汉字,给学生讲述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古人学字的故事,如山、水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指导学生弄清汉字音、形义之间相互联系,达到易识易记。
2、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做一些识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识字的乐趣,产生识字兴趣。如让学生拆字、拼字、添笔、减划,给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等部件组字游戏,都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字谜游戏和教学学生编识字顺口溜,让学生在乐中学,在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努力消除学生学习生字过程中的枯燥无味和紧张心理。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汉字复杂纷繁,常用字集中,形式变化多样,但汉字笔划固定,笔顺有规则,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字词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了顺利地阅读,获取更多的信息,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多认一些字词,使阅读更顺畅。要求学生在学会这些字的过程中培养识字的能力。
在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独体字记忆字形,而不必一笔一划死记。用基本字带字,温故知新,减轻识记字形负担,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字形的特点,点出记忆字形的难点,如把游的右边部分写成文。还可以帮助学生辨析意义,区分字形。
如区别捡、检、俭三字时,帮助学生区别三个字的偏旁,让学生给这三个字分别组词、造句,辨析它们的意义。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为了帮学生更好的识字,体现汉字的特点,要教会学生明辨汉字的音义,做到音形义相结合,改进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在课堂上,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辨析生字的音义。在课外,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利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弄清生字词的音义,自己多读书,多学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及时复习,加强训练,面对全体学生
教学要面向全体,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学会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能在读中运用。
字词教学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认认真真地写字,而且要做到人人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把字写好、写美观,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了之后需要巩固,及时复习,要加强训练。抄写生字要精练,不要重复太多,要求抄写生字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提高识字、辨字能力。
学生除了书写生字,还要多读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边读边想,想它的结构特点,反复地读和想,有利于加深生字留在脑中的印象。小学生的空间知觉水平差,对字与字之间笔画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对形近字的不同之处分辨不清,书写时常常产生差错。
在字形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辨析这些细微的变化,引导学生辨析形近易混的字词,把易混易错的笔画用彩色粉笔标出,再指导学生精确分析,从而加深印象。对于要学会的生字,还要经常地对生字进行听写和默写,进一步巩固对认定的记忆。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积极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开了一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通过多媒体技术,烘托场面,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创设乐学的情景。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描述秋天的田野美景。课中先播放一段视频,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秋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
4小学语文字词教学基本方法三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
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若去粘讲,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
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1、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
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一棵一棵的砍下来。”
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图片1]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分析字词的形体,理解词语。
在朗读中,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例如笔者在进行《盘古开天地》中“滋润”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1)这个词谁会念?(2)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3)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4)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5)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读?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不但从字的偏旁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它在语境中的运用范围。
此时,“滋润”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词,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这样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拉近了学生与“滋润”的距离,使学生对它有了感情,有利于上升到情感上深刻理解词语。
分析词语的构成,理解词语。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利用合成词的特点,先将合成词分开,给每单纯词组词,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例如:《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对“信赖”一词和理解,可先分开“信”和“赖”,给“信”组词,“信念、信任、相信……”,“赖”可组词为“依赖、依靠……”。最后据文中的意思,可选为“信赖就是信任并依靠”。又如“争辩”就是争论,辩论。“皎洁”就是明亮而洁白。
六、游戏法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如教人教版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教学方法:1.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2.把这些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3.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
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生组3:属于球类运动的为一类(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为一类(拔河、跳高、跑步)。
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