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了管理会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会计得以在国外大中型企业中迅速的推广与应用。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体制改革,会计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相对滞后,并且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图片0]
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
2现代管理会计的运用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经济地位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等规模以下企业已超过320万家,个体工商户也已达到23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企联常务副理事长孙延祜指出,中国以民营、私营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孙延祜近日在此间的一个研讨会上介绍说,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2003年,中小企业还缴纳了全国%的税收,完成了%的出口总额。中小企业对中国的更大贡献是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有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统计数字还表明,中小企业在中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目前,中国有65%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拥有的,有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的新产品是中小企业开发的。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状况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其效果还不很令人乐观。其主要问题在于:
(1)管理水平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领导人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相信血缘关系,强调忠诚老实,不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从业人员觉得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少,积极性与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管理会计更是模棱两可;第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报酬低,发展潜力不大,致使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肯下嫁,所以,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小生,没有实践经验,又无资格,或者是一些原乡镇企业的会计,业务素质较低,知识比较陈旧。而中小企业所要求的会计人员其实最好能面面俱倒,有一定的综合素质,故存在一定差距。
(2)理论研究不够。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
(3)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际运用起来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有些企业只知道简单粗略运用量本利分析或是进行责任中心核算活动等;
3推行管理会计制度
(一)改变会计职能。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的变化引起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作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他们的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目标管理时,首先要把成本管理的每一项目深入明晰地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作业环节上;其次,我们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标准成本制订,应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只有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技术测试,并且发现执行差异随时修正后,才能作为标准成本,否则,可能使企业员工产生不当的行为。
(三)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
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从动态上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4当代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与具体社会化特性的财务会计不同,代写论文 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个性化)和行为化特征,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充满个性化色彩,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所以理解管理会计的特性是认识管理会计在企业有效运用的基本立足点。
1.我国管理会计取得的成果。2O世纪8O年代,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之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得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的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比前两年有了长远的发展,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认为:现阶段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在科学决策与内部管理控制中越来越迫切需要管理会计信息的支持。在这种情形下,部份国内大型企业采用了管理会计的多样化技术方法,如:企业应用本一量一利分析方法测算企业一定时期的产销量、预期利润和保本点等;实行责任会计用以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考核各级管理人员的业绩,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新产品的设计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在制定长期投资决策和各项短期经营时企业也重视应用了管理的技术方法。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状态与企业规模及经营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管理会计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控制水平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回顾这几年,有些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帮助企业创造很高的效益,如邯钢全厂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对组成成本的各项指标逐项进行比较,找出潜在效益,将使用的原料和出厂产品均以市场价为核算参数,进而核定出产品的内部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实行成本否决。这样的战略使邯钢在社会经济市场上赢得了顾客,创造出更多的利润。